第A15版:华声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特别关注

第A3版
华声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国立十一中的军训练什么?
初中偷营识星座 高中学射击谍报
文/罗慧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

    1937年,长沙童子军大检阅。

    国立第十一中学校本部遗址。

    1939年4月,国立十一中在湖南武冈成立。其时,学校师生员工及家属共有三千多人,教师中留欧、美、日等国者竟占半数以上。所以这所学校有“中学的牌子,大学的班子”之称。

    这样的学校,课程安排遵守国家的规定,比如军训,全称是“军事训练或军事看护”,与国文、数理化一样列入课程表,初中每周2课时,高中3课时,实实在在要教要学。该校的学生,在六七十年后成了一群耄耋老人,他们在学校军训生活的经历以及回忆,现在读来,仍耐人寻味……

    初中童子军,野外认识星座,学会偷营和守营

    在国立十一中,初中三年的童子军,除一般的操练外,主要学战地包扎、野外辨别方向、旗语通讯联络、行军、野营、野炊、防空、防毒等。活动时,按照要求,除统一制服,每个学生需配领巾、军绳、哨子,神气极了。不过,老校友们最难忘也最兴奋的是他们的野营活动。

    那时,老师们带着学生来到郊外看好地形,学生分成小队后,必须学会几件事:搭帐篷;学结绳,比如双套结、单绳结、瓶口结;每队自己做饭学习野外生存;学巡逻放哨,守卫自己的营房。晚上,老师带着学生盯着上空,认识星座,辨别方向和安全自救,有时,还有夜晚急行军的科目。清早,起床号一吹,大家睁开眼,起床、穿衣、叠被、洗潄,赶到集合地点不能超过五分钟,迟了,教官就会“挖丁公”(食指弯曲敲脑袋)。当然,老师绝对不能打学生,曾有个教官踢了学生一脚,很快就被辞退了。

    有时候,趁着月黑风高时,学生要展开“偷营”与“守营”的攻防战。大家要学会巧妙运筹与布防,既要守好自己的营,还要偷袭别人的营。有时,有的小分队抓到了“偷营”的人,就会喜气洋洋地庆祝,而那个被抓的,则垂头丧气地耷拉着脑袋……

    每次集训结束的那天晚上,学校会慷慨地买来20斤牛肉奖励大家。老师和学生们围坐在篝火边,一齐享受着烧烤的美味,表演各种节目。最后,他们会高唱《童子军露营歌》。

    实行军校管理制度,高中生军营生活异常残酷

    高中生的军事训练可就没这么多游戏内容。因为,他们的训练目标是,一旦国家有需要,高中生应该而且能够充当下级军官,因而他们的水平大体上要达到普通陆军军校毕业的程度。这是当时国防部的要求。

    为便于组织教学,高中军训一般在高一的下期和高二的上期集中进行,内容从徒手到持枪,要学完普通军校的全部课程:步兵操典、实弹射击、卫戍戒严法、谍报勤务等,女生则重点学救护与看护。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全部比照军校的要求,以至于生活起居都实行军事化,如男生一律光头,女生发长不过耳。每天起床号响后十分钟,寝室即刻落锁。集合哨音刚落,列队必须整齐。

    严格的军事训练,用当时的官方语言说,是“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追求上进、爱家卫国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优秀人格”;从学生个体来说,则是锻炼了他们的体力,培养了集体主义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

    所以,当时的国立十一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期考、月考,可以不用监考;晚自习、食堂就餐、熄灯就寝,虽几千人却井然有序;学校因为躲避战火,不得不进行的几次从湘北到湘西的搬迁,几千人的队伍,前面是高山、河流阻挡,天上是敌机狂轰滥炸,中途还有亡命匪徒的滋扰,竟都能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国家号召青年投笔从戎,当校长在会上宣布完参军条件后,当场就有四百多名学生报名,后经体格检查和学校批准,有156名走上了抗日前线。

    分成三个小组辩论几天,军训生活的小插曲

    讲演、讨论也是军训的内容,辩论是形式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学校在高中部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南进乎?北进乎?南北并进乎?”按照辩题,辩手们分成三组,各执一方(三方的辩论赛,如今早已不见)。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同学们都饶有兴致地往辩论会上跑,他们想凭着自己对战局和时局的了解,看辩手们如何纵横中外、唇枪舌剑。这样的辩论,往往可持续好几天。

    老校友们回忆,这样的辩论,除训练辩论技巧外,涉及到的时事有: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在北非的沙漠之战;英国又研究出了什么秘密武器,其性能如何,准备投放哪个战场;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是否已签署;斯大林对于战争又发表了什么高见……

    还有一次,女生部也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精神胜过物质,还是物质胜过精神?”对于这个哲学命题,这群中学生们也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大多数学生认为虽然日本飞机经常来炸,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们的士气没有受影响,国人的乐观情绪始终在,战争一定会胜利,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可以看出,大家内心抱有的完全是满满的正能量。

    翻越雪峰山,军训成绩的一次大检验

    全体学生军训的效果如何?1944年学校从邵阳洞口搬迁到湘西辰溪,学生们徒步翻过了高高的雪峰山。这次搬迁就是一次最好的检验。一位1946年毕业的校友回忆:“当时我正在念高二,学校被迫要搬迁。学校规定每个学生自带一张单人桌,再带上自己的简单行李。于是我把桌子拆散捆好作一头,另一头用个竹筐装点生活用品和书籍,这么一担挑着,就登上了逃难的征途。

    从洞口过雪峰山,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羊肠小道,学生们翻山的队伍蜿蜒几里长。从山脚到山顶足有20里路,从山顶下山也有5里路,能一整天爬过此山就是胜利。那天,当我们爬到约10里路时,天上下起了大雨,此时的我们既无雨衣,又无雨伞,水流满面,通身透湿,课桌、行李吸水后又越挑越重。

    正当我们困难重重时,忽听得一位同学大喊:‘同学们,我们是国立十一中的学生,我们的校训是忠义、切实、勤劳,现在正是我们谨遵校训的时候’!在校训的鼓舞下,我们拖着沉重的步子,排除万难向上爬,雨停时,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于是,我们欢呼,我们胜利过山了!”

    学生们非常时期能力的大爆发,军训的作用不可小视。

    参考资料:《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回忆丛书之四——雪峰山下谱春秋》

    ■文/罗慧

    相关链接

    国立十一中,存校七年,四迁校址,最后辗转来到岳阳。1944年,国立十一中与岳郡联立中学、岳郡联立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成为现今的岳阳一中。而在中国教育史上,国立中学绝对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因为它们全部由“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管理中学,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1937年,抗战开始,国土大片沦陷,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学校自然办不成了。大学生可以跟着学校内迁,中学生则成了失学儿童。为了让这些流亡的孩子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同时也有继续就学的机会,民国当局有了战时创办国立中学的应变之举。八年抗战,国立中学先后有30余所,收容学生10万左右,它是倾国家之力而办的中学,集中了教师的精英,教育质量非常高,“两弹元勋”邓稼先、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夫妇等,都曾是国立中学的学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特别关注
   第A3版:华声特别关注
   第A4版:华声杂志地图
   第A5版:华声周末看点
   第A6版:挑战21天
   第A7版:华声特别策划
   第A8版:华声特别策划
   第A9版:华声专题
   第A10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1版:华声特别报道
   第A12版:华声专题
   第A13版:华声悦读
   第A14版:华声百家
   第A15版:华声记忆
   第A16版:华声专题
初中偷营识星座 高中学射击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