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吴晓波和廖群洪久别重逢。见面会上,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决定各捐资100万元,设立“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希望帮助湖南青年创业,着力解决青年人创业无资金、无经验、无社会资源三大痛点。(见本报10月27日A04、A05版)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从精神形态来说,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这也意味着,现代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仰崩塌的风险,而深刻的精神危机将横亘在所有人面前。但面对共同的危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选择——犬儒主义者选择逃避,功利主义者选择投机,只有理想主义者会选择燃烧激情,以理想的光亮,令世界熠熠生辉。
25年前即对马克斯·韦伯情有独钟的廖厂长,无疑沾染上了理想主义的气息,慷慨捐助7000元,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义举,还是以行动对理想的支持。那时的吴晓波和他的小伙伴们,更是被理想主义情怀激荡的热血青年:为赴南疆 几个毛头小伙就敢登报求助,这在现在看来有些莽撞与冲动,但未尝不是对那个时代的信任,是理想主义者“吾道不孤”的自信。25年前,吴晓波们从廖厂长那里得到的是不可或缺的资金赞助,也得到了理想主义的应和——后者产生的精神力量应是维持25年记忆的重要原因。
理想主义从来不是凌空蹈虚,理想主义者也不应是空谈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行动派”。25年前,廖厂长的资助是行动,吴晓波他们的考察是行动;25年后,吴晓波的追忆与找寻是行动,两人的重逢是行动,设立青年创业公益金更是行动。 理想主义者的行动,未必能带来骄人的财富增值,可一定会为这世界带来人生价值的增值。25年前的7000元钱或许与今天几万甚至几十万等值,但今天,花再多钱,也无法令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记忆里存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25年后,吴晓波用自己的论著向廖厂长递交了迟到的“考察报告”。廖厂长表示,这份“重礼”,他无法承受,但自己也被吴晓波描述的“廖厂长”所感动。廖厂长的话谦逊而又真实——25年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今回首,是份自我认知与价值发现的感动;25年后的感恩与回馈里,则有更多薪火相传的责任和期待,真的一人无法承受。因此,撮合两个“老男孩”久别重逢,其实是对理想主义的一次再召唤,设立青年创业公益金,更是又一次理想主义者的大行动——钱虽不算很多,但传递的精神价值,再过25年,成就的将会是更多人的梦想。
廖厂长与吴晓波,是理想主义的播种者、接力者,25年前两人的相遇,本质上就是一次理想主义者的久别重逢。如今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廖厂长与吴晓波,当你觉得现实不够理想的时候,寻着理想主义的光亮去行动,才会有更多希望。
■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