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微博上传了一组图片,一名十来岁的蓝衫少年在河北清苑县南段庄烈士陵园的英雄纪念碑前做出各种不雅动作,甚至还将一墓碑踢倒。看情形,少年在亲友面前破坏烈士墓碑的行为并没有人出面阻止。照片一经发出,立刻引起网友愤怒,不少网友声称要“人肉搜索”图片中的少年,还有人提出“别放过那个拍照的”。
别说是在烈士陵园,就是在普通人的墓地,一个知礼守节、真诚友善的人,也会安静肃然,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意。何况,清苑县当年是冀中抗战典型,地道战的发生地,当地网友更指出,事发烈士陵园里就埋葬着抗日烈士!蓝衫少年,在一个如此神圣、本应怀着满满崇敬之意的庄严之地,居然张牙舞爪、嚣张放肆,你家人知道么?
之所以要追问至蓝衫少年的家人,道理很简单:一是,未成年人的行为好坏本身折射出家庭教养的优劣;二是,未成年人的行为后果,自身不能担责的部分必须由其监护人承担。这名蓝衫少年不仅在英雄纪念碑前做出不雅动作,更踢倒墓碑,设若如网友所言,亲友家人在场而未阻止,其成人亲友难辞其咎;即便只是蓝衫少年的一意孤行,但从他面对镜头仍坦然自得的形容来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放纵,俨然已经成为其行为逻辑中的无意识——不能不说与其家教缺失有关。宋庆龄先生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由此看来,熊孩子做错事,问一句“你妈妈知道吗”,原本自有道理。
除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蓝衫少年无知无畏的放肆,也从一个反面表现出了学校教育的缺憾。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品德教育、乡土教育、历史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早已登堂入室,写进课本、进入教室、登上讲堂。但是,抽象的概念、教条的形式,能将多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融入每一个学生的灵魂呢?其检验结果,则须从学生们的行为反应上得以体现。以蓝衫少年的举动来看,学校对他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假如这名少年能够认真对待其所接受过的哪怕某一方面的教育训导,其行为也会有所收敛,而不会恣意妄行。因此,“熊孩子”的恶劣行为,学校也有必要检讨教育的方式与后果。
蓝衫少年才十来岁,但其亵渎神圣的行径,足以令人愤怒:非但冒犯了先烈英灵,也冒犯了公众感情,更将因此劣行为自己的人生履历留下难以擦拭的污点。不过,正如之前所说,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行为乖张,家庭与学校教育也要担负起部分乃至重要责任。对于少年自身,则仍要以教育补救为主,谴责与惩戒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叛逆期的少年,帮助其成长,尤需更多宽容。因此,对于动辄“人肉”“别放过”的网络暴力倾向也当保持警惕。以暴制暴,只是错上加错,并不是真正的文明。当地接到报警之后,表示将进行调查处置,同时呼吁网民要理智,不要对少年进行“伤害”,其良苦用心,大约也是基于这个道理。■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