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神秘的小屋内,头发斑白的老放映员贴着放映机紧盯前方银幕,他手摇着胶片转盘,不时还要换上另一本拷贝……”这是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里的场景,也是胶片时代许多老放映员真实的工作写照。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放映机已经将这些“老伙计”取代。现在,放映员做得更多的是设定程序和点击鼠标或者触摸屏。
日前,记者走进了长沙横店王府井影城的放映间,跟随放映员汤龙体验他的放映生活,听他讲述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变迁。
数字时代
声光电都不能少,换个灯要穿防护服
上午9点半,例会过后,记者跟随汤龙走进放映间,这里连接了影城10个影厅的全部放映窗口。简单清理过机房卫生,他打开总电源,启动机器,开始依次检查每台放映机服务器、音响系统、镜头灯光等硬件是否能正常运转,以及片源完整性、密钥是否到位、片头广告等“软件”细节。
“影城第一场放映一般在10点半左右开始,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在这之前完成。”说着,汤龙开始清理机器卫生,尤其关注镜头和抽风机内过滤网上的灰尘。他说,这些宝贝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机器内外都要保持干净,温度不能超过30℃,否则它们容易闹情绪,影响放映效果,甚至断电“罢工”,“只有这些环节全部确认好,才能保证一整天的正常放映。”
“两分钟后7号厅要开始放映,我得再去检查一下设备和系统。”跟上汤龙急促的脚步,我们来到另一台放映机旁,记者看到,与旁边“小伙伴”不同的是,它的放映镜头和放映窗之间,还多了一架类似玻璃镜面的设备,“这是单机偏振3D系统,简单说,就是3D效果的投射器。以前是靠观众戴的3D眼镜来接受这效果,现在有了它来投射,眼镜变得轻薄,观众的鼻子都轻松多了。”
数字放映让放映员不用再为胶片拷贝的卡片、烧焦发愁,但再精密的机器也免不了出错,跑焦、黑屏等状况是他们面临的新问题。跑焦还相对好解决,一般不用在放映的时候调,很少影响到观众。
黑灯可就没这么简单了。放映机内装有氙灯,工作时功率可达3000瓦甚至更高,灯箱内部压力也很高,温度过高时会自动断电保护。“这边黑灯,影厅就会黑屏。这时我们首先尝试点灯,如果不行就要换灯了。”汤龙说着,抬手指了指放映间右侧墙壁,“看见那边挂着的防护服没,牛皮的,换灯时还要戴头盔,全副武装,因为氙灯易爆,爆炸瞬间威力很大,严重的话,手筋都会炸断。”
胶片时代
30秒完成挂片,放错可就出事了
采访过程中,汤龙不时会拿出手机看时间,他说,干这行之后,对时间更敏感了,“尤其是以前放胶片机,要时刻看着时间,来回在几台机器上挂片,时间错不得。”
据悉,早在2011年底,数字放映设备已经覆盖我国超过95%的影院,老影院统统给设备“换血”,新影院更是不再设置胶片放映厅。
记者在放映间最深处见到了几台已经“退休”的胶片放映机,“这些老伙计现在是安静了,以前胶片在上面转起来,哗哗的,热闹得很。”那时,究竟是怎样的场景?一部电影一般每家影城只配送一份胶片拷贝,分成若干卷,一卷胶片只有10到20分钟的内容,一部电影如果时长为两小时,起码有6卷胶片。一个影厅有2台放映机轮流放,每台机器放映前,放映员需要将胶片装到放映机上,行话叫“挂片”。“挂片大致6个步骤,30秒之内要挂好,否则容易耽误放映,尤其是如果碰到一台机器故障了,需要单机放映,挂不好就会放不成。而且之前放映过的胶片还要倒带之后才能挂,不然放出来是反的,那就出事了。”汤龙介绍。
离胶片机不远的地上,还摆放着一些胶片盘,据说鼎盛时期,地上全被摆满了,“不会横着垒起来,都是打竖放,方便拿。”胶片数量多,放映起来时间又紧,一份拷贝经常还需要拆开在几个影厅同时放映,如何确保不会放错呢?“每盘胶片的片头我们都会贴上标签,标明电影名和胶片编号,一台机器放1357号盘,另一台就放2468号。这样也方便跑片,就是排片时间间隔开之后,一部电影可以在几个厅同时放。”
不少人羡慕放映员,因为他们能免费看所有上映电影。汤龙说,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确实为此兴奋了许久,现在习惯了,反倒看得少了。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吴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