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华声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黄页

第A3版
华声评论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专访洽购参与者、湖南著名收藏家谭国斌
解密“方罍之王”归湘历程
三天谈判、两天刷卡千余次,订金付了300万美元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吴岱霞

    ■制图/王珏

    陈建明(左一)、谭国斌(右一)全程参与了皿方罍洽购过程。

    4月1日晚7点,作为皿方罍洽购过程参与者,湖南著名收藏家、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谭国斌刚刚倒过时差才起床。他在接受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中国第一次通过洽购的方式迎回国宝。皿方罍洽购之所以能成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实力变强了。”

    在谭国斌的讲述中,洽购皿方罍的过程,如同演绎一部电视剧。因签了保密协议,最终的交易价格依然是个谜。那位传说中的法国收藏家,也一直未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而在这13年里,皿方罍漂流所至、与谁相处,也成了一个谜。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吴岱霞

    A

    【初见】  看到皿方罍时,被它震住了

    “去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时,他们把皿方罍带去预展。展览中,我看到了传说中的‘方罍之王’。”皿方罍的传奇故事,谭国斌早已听说,当真正看到实物时,它的精美和气势依然让他感到震撼,萌生了想让它回归湖南的想法。

    与香港佳士得沟通,谭国斌提出洽购皿方罍的想法。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洽购不可能,可以参加拍卖。”由于自己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谭国斌想,要是政府能出资将皿方罍洽购回湖南,岂不是一件好事?

    回长沙后,谭国斌找到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说到此事,陈建明请示相关部门后得到的回复是:用国家的资金购买是不可能的,也不赞成用这种国家行为方式购回。

    B

    【洽购】  谁出钱,是一个大问题

    这条路看来是行不通了,谭国斌开始到处寻找企业买主,然而一番洽谈下来,困难重重。

    一些愿意出资的企业也顾虑重重,因为国有企业要动用这么大一笔资金,会因出资不明而遭人质疑;拍卖价格也是一个问题,之前国内有高价从国外拍回流失文物而遭人诟病的先例,有企业担心费力不讨好。此时临近过年,资金还没有着落,谭国斌非常着急。

    转机在春节之后出现,在省委领导的协调下,省政府主持召开了由省委宣传部、省博物馆、省文物局等单位参加的协调会。最后决定:赞成由湖南的企业出资购买。同时确定了两个方案:首选洽购,不成就参加竞拍,并由一家企业先行支付300万美金作为订金打入谭国斌的账户。

    然而一个插曲的出现,打乱了原本保密的洽购事宜。

    C

    【插曲】  底价遭透露,衍生第三套方案

    今年3月15日,省博物馆致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的信函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信中提到  “ 囿于本馆为非营利受托遗产保管机构,所需购藏经费全赖各方资助,今虽多方努力,目前仍仅筹措到两千万美元”。

    谭国斌说:“信函的内容是国家文物局无意间流露出去的,但两千万美元的底价被透露后,很多藏家认为以这样的价格是买不到的。”这就有了后来国内拍行和买家纷纷呼吁华人个人藏家弃购的事情。

    为确保皿方罍能回到中国,因此衍生出第三套方案:由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出资托底,确保将皿方罍买回国内。

    谭国斌说:“这套方案是考虑到如果洽购失败参加拍卖,价格又超出湖南人手中的资金而设计的。”刘益谦对谭国斌说:“你们湖南人买不起时,就由你代替我举牌。”他们商定竞价在3000万美元左右由谭国斌决定,竞价到5000万美元时,再通过电话报价给他。谭国斌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能把皿方罍买回国内。因为万一被国外美术馆买走,皿方罍就回不来了。”

    D

    【谈判】  湖南三名代表谈了3天

    带着三个方案,陈建明、青铜器专家熊传薪、谭国斌及企业界代表等一行8人,于3月17日到达美国,开始了艰难的谈判。

    谭国斌说:“佳士得的谈判代表团大概六七个人,我们这边只有3个人,陈建明,我,还有一个是出资的企业代表。最初他们开出的价钱与我们的出价悬殊很大,双方一步步地谈,我们说一个价钱,佳士得就打电话跟卖方沟通,之后又谈,来来回回很多次。”

    谭国斌认为,湖南在谈判中给出的4点理由最后促成了洽购成功:“首先这是从湖南流失出去的文物,希望能回到湖南,希望他们能成人之美;洽购这件事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希望佳士得不要为了小利而失去中国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因此佳士得在洽谈中与卖方做了大量沟通;再则无论如何它也是个残器,没有盖子,不能进行整体展示;湖南将它购回是用于公益,收藏于博物馆,不是用于做生意,国际上也有博物馆有优先购买权的通例。最后,卖方作出了很大的让步。”

    3月19日下午2点,谭国斌与佳士得签下了合同:“我们加了钱,但加得不多,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价格。”当天下午,佳士得宣布撤拍。谭国斌说:“整个谈判洽购过程,这位做出巨大让步的收藏家直到最后也没有露面。”

    E

    【订金】  300万美元,刷了两天

    之后就是付订金,谭国斌说:“我有两张卡,一张一次只能刷2000美元,另一张只能刷5000美元。 300万美元的订金,用了两天刷了1200多次才付完。”回国之后,湖南方面还要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打报告,希望在国内能将余款于5月10日之前付清,否则还要飞到美国去一次次刷卡。

    目前正在办理文物回归的后续工作,如商议付款、保险、运输、入关等细节。

    连线

    青铜器研究专家熊传薪:

    方罍回到湖南

    是最好的选择

    “皿方罍回到湖南是最好的选择。”75岁的湖南省博物馆前馆长熊传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提到流失近百年的皿方罍时,他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熊传薪在现场看完3D盖子与器身的结合后,感叹:“绝对不输于四羊方尊!”

    熊传薪第一次见到皿方罍是在1993年6月中旬。得知皿方罍出现在日本藏家手中,为了验证方罍盖、身是否真是一套,熊传薪、陈建明等飞抵日本,只是日本收藏家希望方罍身盖合一在日本,湖南人向往方罍身早日归故里,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国内有一种说法:出现在佳士得的这件皿方罍并非湖南出土的那一件。 熊传薪认为:“我们带去的3D盖子与器身合上之后,口径90%以上是吻合的,应该是一套。 只是由于皿方罍在近一个世纪都在私人藏家手中,因为经常用手触摸,皿方罍上有一处锈蚀。所以我说它能回到湖南是最好的选择,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记者手记

    无论去哪里

    都是中国的孩子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们期盼更多的国宝能回归。 熊传薪提到流失近百年的皿方罍,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在外的这近百年里,它受了多少苦啊!虽然艺术是无国界的,但承载艺术的这些物品是有主人的。”

    “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的作者吴树认为,靠在拍卖场上竞拍促成文物回流并不明智,这样做反而容易抬高价格,使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对于像皿方罍这种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已经合法流转的文物,洽购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中国流失的文物以百万件计,很多收藏于外国的公共博物馆、美术馆,用钱是不可能全部买回来的。这些文物无论现在身处何方,它所承载的是不变的中华文明,那些流失的国宝,放在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也会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亟需做的,是建立完善的流失文物数据库,摸清流失文物的数量、收藏地和基本信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远比回归几件文物更重要。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黄页
   第A3版:华声评论
   第A4版:华声焦点
   第A5版:华声政情
   第A6版:华声政务
   第A7版:华声城市
   第A10版:华声城市
   第A11版:华声城市
   第A12版:华声城市
   第A13版:华声深度
   第A14版:华声深度
   第A15版:华声快读
   第A16版:华声天下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华声天下
   第A19版:华声天下
   第A20版:华声体育
   第A21版:华声文娱
   第A22版:华声文娱
   第A23版:华声大地产
   第A24版:华声大地产
   第B1版:华声财经
   第B2版:华声财讯
   第B3版:华声财经·综合
   第B4版:华声财经·专题
   第B5版:华声金融周刊
   第B6版:华声金融
   第B7版:华声金融
   第B8版:体彩快报
解密“方罍之王”归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