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黄页

第A3版
华声评论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瘾少年”弑父如何不再重演
本报评论员 赵强

    2月18日晚上九点左右,一位父亲来到娄底新化东盛网吧找儿子,想要阻止其继续上网。年仅14岁的儿子不愿回去并与父亲发生冲突,之后竟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向父亲致其当场死亡。(本报今日A05版)

    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也不要去网吧!日前娄底发生的这一幕人伦惨剧,不由会令人产生这样无奈的感叹:假如时光可以穿越或者倒流,先知先觉的人们一定会这样劝一下这位在一个个网吧苦苦搜寻儿子的父亲,以阻止悲剧的发生。

    但是,没有人可以先知先觉,时间也不会回头,父与子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终究以无法挽回的结果结束。

    这一幕,却并不陌生。三年多前,也就是2010年11月底,本报报道过一起雷同的案件:也是14岁,也是网瘾少年,攸县一名叫彭彭的孩子,因为不堪忍受父亲的打骂,凌晨持刀将父亲杀害在熟睡中。

    娄底的这起惨剧,不是与过去的新闻“撞脸”,只是“网瘾少年”悲剧里最“新鲜”的一起而已。“弑父”悲剧再度上演,只说明诱导青少年走向歧途的罪恶渊薮仍未被血淋漓的教训所填埋。

    首先,当问责网吧经营者。现行法规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网吧与家长争夺孩子的战争却从未停止。家长千方百计防止孩子染上网瘾,而网吧经营者则无视法规,成为少年网瘾的培训基地,最终发生惨案,害人害己。而职能部门对规范网吧经营也显然有失察渎职之嫌。

    其次,仍须问罪“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吸金效应众所周知,相应地这个行业也竞争非常激烈。网游厂商为推广游戏,不惜采用病毒式营销等种种手段,无孔不入,别说经不起诱惑的青少年容易沉迷,就是成年人为网游痴狂的也大有人在。在内容制作上,网络游戏也越来越“很黄很暴力”,无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与人格以及行为方式造成相应的负面影响。比如娄底案件中,14岁的孩子竟然随身携带匕首,很难说这不是受网络游戏影响而形成的习惯。虽然并非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有“原罪”,但相应的监管机制,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分级制没有建立、完善,分辨能力差的青少年也就难以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游戏,继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造成恶果,其责固然在己,游戏厂商与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

    最后,当问问父子之间的亲情为何那么容易被“网瘾”侵蚀。对青少年而言,“网瘾”是种心理依赖;这相应地也说明现在的孩子对亲情的心理需求要么没有满足、要么不够牢靠。因为没有足够的亲情维系亲子关系,成长叛逆期的青少年就特别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爸爸去哪儿》这档电视节目之所以引发社会热烈追捧,正因它温柔地呈现了时下家庭最欠缺的亲情交流。如果网瘾少年的家庭,能够有多一点耐心的沟通,而不是父子对立、对抗,悲剧一定会少了很多。

    在刑法上,14岁的孩子就算“弑父”,也可以轻判,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终有一天,弑父的孩子会明白,父亲阻止自己上网,本意也是保护自己——失去父亲保护的孩子才最孤单最凄苦。为避免悲剧重演,少年,冲动之前,当问心、问情、问问理智。 

    ■本报评论员 赵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黄页
   第A3版:华声评论
   第A4版:华声焦点
   第A5版:华声焦点
   第A6版:华声政务
   第A7版:特别报道
   第A8版:华声城市
   第A9版:华声城市
   第A10版:华声城市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华声城市
   第A13版:华声中国
   第A14版:华声中国
   第A15版:华声军事
   第A16版:华声世界
   第A17版:华声财经
   第A18版:华声财经·操盘
   第A19版:华声金融周刊
   第A20版:华声金融
   第A21版:体彩快报
   第A22版:华声体育
   第A23版:华声文娱
   第A24版:华声大地产
“网瘾少年”弑父如何不再重演
非常语录
“豪可敌国”的背后是债务危机
五名公车司机辞职也只是“少数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