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同住一个屋檐下,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坐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群工日记”专栏,发掘机关干部“走基层”背后的故事,见证干群关系的转变。
1月20日下午,记者随长沙市信访局走进廖家湾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87岁困难老人罗美玉的家中,一封写在硬壳纸上的信,被社区干部转送到了长沙市信访局群众工作指导处处长王硕的手中。老人在写给王硕的信中说道:“你们笔(比)我儿子还要好”。
“小王就是我自家人”
87岁的罗老患有严重的胃病,起床、行动都有些困难。在家照顾母亲的小儿子陈维林告诉记者,老人膝下有三儿两女,大儿子家庭特别困难,二儿子和小女儿都远在他乡,身边只有他和大女儿轮流照顾,但大女儿身患癌症, “我在长沙一家企业守传达室,上班时间不能回家,平时母亲的生活起居,除了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照应外,就数王处长来的多。”
王硕的到来,让老人红了眼眶。老人告诉记者,王硕常来陪她聊天解闷,“每次来都带很多吃的用的,知道我胃不好,小王还在家炖了鸽子给我。”
“写字条,怕忘了他们的好”
在罗娭毑的房间,社区工作人员翻出一张残破的硬壳纸给记者看,这是他们前段时间给老人整理家务时发现的。“看到纸上写的内容,我当时就哭了出来。”
这张纸条不知是罗老何时写的,字迹歪歪扭扭,没有标点符号,错别字也很多,但感人至深。上面的大致内容是表达对信访局干部的感谢。
当记者提及这封未寄出的信时,老人显得很不好意思,在她眼里,这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份备忘录。“我当时只是觉得,自己记性越来越差了,很多以前的邻居同事都不认得了,我就怕有一天自己老到连小陈(长沙市委群工办副主任陈艳)、小王他们都不认得了,他们对我这么好,我得记得他们。”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刘驰
感触
“最开心的是
看到两种镜头”
按照长沙市委群众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长沙从去年4月开始组织开展“结对认亲,排忧解难”主题活动。引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户普通群众(特困家庭、单亲家庭、空巢老人、信访群众等),开展“一帮一、一助一”活动。同时发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以处(科)室、党小组(支部)等名义与普通群众结对认亲。陈艳告诉记者,“现在最开心的是看到两种镜头,一个是群众给领导干部送好评。一个是有领导干部跑来跟我说,‘不下基层不知道自己工作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