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12月25日,大型史诗电视剧《毛泽东》在央视一套与湖南卫视黄金时段同步播出。这部带有毛泽东个人传记性质的电视剧与以往的红色题材相比,有什么特色?我们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毛泽东?本报邀请到专家为您作深度点评。
史格与诗韵的交融
■刘学(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以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成功之作为数不少,50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属于其中有创新性的作品。
该剧以全景视角,把全球叙事、家国叙事和个人叙事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广阔视野、宏大格局和史诗品格。全剧在国际大背景下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探索奋斗的起落沉浮。情节发展的背景和脉络上,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波谲云诡、国际共运的风云突变、中国全民抗战的波澜壮阔、国共两个阵营的兴衰成败,这些大的历史叙事赋予全剧内容的厚重感和审美的力量感,体现了创作者的叙事功力,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该剧在大的历史流转中,注意把毛泽东还原于普通生活,展现其普通人的一面,写他的理想、学业、工作、交友、爱情、婚姻,既袒露家国情怀,又不回避儿女情长,揭示普通的人性人情,使其艺术形象血肉丰满、真实感人。对毛泽东家事的描写是全剧的感人篇章。他在父母不同方式的关爱下成长,对父母的孝与痛,毁家纾难、带领弟妹投身革命的坚决果敢,对妻子的爱恋,对岳父母的敬重,对孩子的愧疚等,成就了有血有肉的“这一个人”。毛泽东给母亲洗脚的情景,母亡后写《祭母文》的情节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对毛泽东与父亲关系的独特表现,也是过去影视剧里没有过的。
在历史的端庄和厚重之外,作品还充溢着一种诗意的灵动和浪漫。剧中反映毛泽东在陕北的生活,显得舒缓自如,与其说是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毋宁说是浪漫潇洒的艺术挥洒;重庆谈判的剑拔弩张,仿佛一场诗意旅行;毛泽东和斯特朗的戏,毛泽东与马夫的戏,都充满了纪实与写意的诗意。可以说,看电视剧《毛泽东》,既可获得史的启迪,又能得到诗的陶冶。
让领袖形象在人民中闪光
■刘绍峰(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毛泽东》这部以湖南团队为主打造的大型电视剧集中了众多领导、专家、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凝聚着人们对人民领袖的深厚感情,是近年来影视创作,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部扛鼎之作,堪称史诗。该剧塑造领袖形象的独特理念和方式尤其值得称道。
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都是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在艺术创作中很容易走到英雄创造历史的老路上去。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在这方面尤其需要注意准确把握、拿捏,做到既尊重史实,又避免“高大全”、把领袖神话。电视剧《毛泽东》在创作之初,就确定了塑造“人民领袖”的艺术定位,并贯彻到创作生产的每个环节,站在时代社会的高度,把毛泽东还原成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
剧中,青少年毛泽东求知欲强、敢作敢为、勇于担当,这种个性,使他在父母的眼里,更近似于现在的“问题少年”,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教育帮助,让他逐步成长成熟。这种视角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是最能让观众接受的艺术形式。成年后,他探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电视剧在展现他挥斥方遒的诗人气质、指挥若定的战略家风采时,突出表现他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与劳动大众的密切联系,展示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树立了人民意识,形成了群众观念,使他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深厚的根基,得到正确表达。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以为人民服务为旨归,反抗专制,追求人和民族国家的自由解放,从而使他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制高点上,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该剧为达成这一目标,铺陈了大量感人的细节。如,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现场调解老百姓的婚恋纠纷,与战友同志亲密无间、襟怀坦荡等等。该剧也写了他与杨开慧、贺子珍的真挚情感,对儿子毛岸英的严格要求和父子情深,十分贴切地挖掘他为人夫、为人父的普通人情感。他对待自己的马夫老孙的情节尤为精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国解放前夕,中央离开西柏坡时,马夫老孙得知毛泽东有车坐了,用不着骑马了,不辞而别,悄悄请求调离。获悉情况后,毛泽东在中央机构已准备好出发进城时耍起了小性子,一定要把老孙找回来,否则就不出发。进北京后,他如约请老孙坐在一起看戏,却忍不住烟瘾,不顾危险私自一人外出抽烟,在党小组生活会上受到老孙的尖锐批评。他开始似有些强词夺理的辩解,以及最后诚恳的检讨,非常深刻地揭示了领袖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同时作为普通人的真性情,塑造了一个情感充沛、与人民心连心的领袖,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形象。
这是个重塑理想的时代。“中国梦”正在激活我们曾经失落的“人民”意识,唤醒曾经沉睡的理想主义情怀。电视剧《毛泽东》把握住了这一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把领袖形象塑造寓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中,把毛泽东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他、理解他、崇敬他,也更准确地掌握民族国家走过的那一段峥嵘岁月,为重大革命和历史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
肃然发现,心灵震撼
■潘一尘(湖南省潇湘电影制作厂原副厂长、国家一级编剧)
看完《毛泽东》这部剧,最大的感慨是发现、震撼。多年来看过表现毛泽东的影视剧不下数十部,每受启迪,多有激动,而本剧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他一生中半个世纪的天地沧桑,风云激荡,山穷水复,出生入死,大略宏图,雄视天下。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肃然发现,心灵震撼。这种感觉,从未有过,我很珍惜。
给我留下鲜明印象的是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除了我们已熟知的写法外,本剧颇具新意。比如,对他的机敏、豪气、自信、强势乃至张扬个性的勾画,血肉丰润,富有神韵。他与父亲的“对手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过于强化一个“斗”字,而是充盈着骨肉情愫,感人至深。比如,闻讯母亲病重,他抛开一切赶回故乡,厮守床前的戏,令人泪垂。尤其是与杨开慧爱情的描写,数处如诗如画:冰湖上爱之表白,境界全出;杨开慧与孩子们唯一的合影照,他之歉意,妻之凄然,应为全剧“戏眼”之一,悸动人心,余韵袅袅。总之,情感戏好,实属难能。
一个人与一个党的成长史
■龚旭东(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副总编辑,湖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湖南已多次拍摄红色题材及毛泽东的影视片,在这样的状况下,再拍带有毛泽东传记性质的长片,从他小时候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么长时间跨度,难度非常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诗传记片《毛泽东》是一个挑战。尽管在内容上、艺术上还有一些值得打磨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是一个超越。
这种超越,一是体现在对毛泽东的整体把握上。从毛泽东小时候一直到经历几十年的国内革命战争建立新中国,对这个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对毛泽东“这个人”、这个党以及这段历史的关系的处理,整体上来说是得当的,有很多闪光点。过去拍毛泽东的影视片基本上都是选取一段经历,这是第一次全景式地反映作为“一个人”的毛泽东的成长,以及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率领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成熟。这种把握不容易,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挑战性,但《毛泽东》经受住了这个挑战,并很好地实现了超越。
第二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是,过去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地把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来处理,然后慢慢地意识到毛泽东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人性、情感和喜怒哀乐。我用“一个人的成长”来描述《毛泽东》,因为这部作品较好地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偏僻的、封闭的农村出来的孩子,怎么样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位有宏大气度、有深刻历史感现实感、能够领袖群伦、率领人民进行一场翻天覆地革命的领袖。这个过程要处理的,是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与毛泽东作为一位革命家、作为一个党的领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处理要通过很多细节、很多感性的场景来表现,而且这种表现必须是历史的和艺术的。既不能摆脱历史,有历史的规定性,又要进行符合历史的艺术创作,难度很大。
《毛泽东》在历史地、艺术地表现毛泽东这点上,作了许多很好的探索和创造。比如,毛泽东和他父亲的关系,就是这部剧一个突破性的亮点。在毛泽东的成长过程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中,他父亲的影响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但以前的文艺作品多注意到他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他与父亲的关系表现得比较简单和生硬。《毛泽东》很好地表达了他和他父亲的关系,有对立,同时也有深厚的情感。比如剧中有一个细节,他母亲临死之前一直在给他纳一双鞋底,但到死也没能做完,他母亲去世后,他父亲接着纳这鞋底。到长沙后,尽管父子俩的价值观不同,和毛泽东有很强烈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但他父亲仍然怀着深深的父爱默默把这只鞋做完了,去世前让毛泽民把这双鞋带给了毛泽东。这是非常动人的。这样的细节,这部电视剧里有很多。比如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那场招待酒会,其实这段历史留下来的细节资料并不多,但编剧在创作时很有历史的、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毛泽东在酒会上的舌战群儒、机智应对非常精彩,很多观众会想:这些场景中毛泽东说的这些话是历史上真的有过吗?当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就真的进入到那样的历史情境里去了。能够真正让读者进入到这样的历史情境里,这部作品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