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路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会议还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市民记得住乡愁”(12月15日新华社)。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不均、生态破坏、城镇人口虚高、“大跃进”式的造城运动,也因此一直存在着我国的城镇化到底是“快”还是“慢”,是“真”还是“伪”的争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翻了两番,城镇人口由两亿增加到七亿多,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但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71182万人,实际享受城镇化制度安排的人口却远远低于该数据,这是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我国两亿六千多万农民工中,大多数由于户籍限制,使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
今年三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所谓“以人为核心”,其内涵便是,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关键就是要让在城市工作,并有融入城市意愿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里居留下来,而不是工作几年后又回到农村去。
在这次会议中,今后城镇化的第一项主要任务便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目前,在城市就业的农民群体中,身份转变是不少人迫切的发展需求,然而苛刻的落户要求往往使之对“成为城里人”可望不可求,同时在付出相当劳动的同时,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保障、公共服务。而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既是完成户籍制度历史清欠的一个开端,也能在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上起到一定的分流、缓冲作用。
不难看出,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后,还必须在城镇发展模式上进行转变,促进城镇发展在聚集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注意防止城市病;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以及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并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等方面,与大城市实现对接。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建设除了是对人口迁移的宽松之外,还有着与故乡记忆密切相关的联系。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理应受经济的推动,而非推动经济的手段,但曾经全国性的“造城”现象,不仅制造了城镇化人口率的泡沫,也使资源、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导致“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使得我们的乡愁无所归依。“城镇建设要让市民记得住乡愁”的提出,实际上是否定了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思路,也进一步阐明不能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地方政府的考核也不应刻意以城镇化率为标准。
让追求幸福的方式回归到一种自然的历史进程,让城镇化成为水到渠成的发展结果,这对城镇化的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的中国而言,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从“以人为核心”出发,由曾经盲目、功利的城镇化模式转向温情的“乡愁”概念,或许,未来的城镇化之路并不是不值得期待。■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