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开始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
15日深夜,习近平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观看了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互拍成像。李克强一同观看。
随着“两器”首次互拍成功,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从“玉兔”号在月面留下的第一行中国脚印到15日夜晚展现在月球上的五星红旗,嫦娥三号展示了中国探索未知空间的决心。
在月面印出深痕
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西经19.5度、北纬44.1度的虹湾以东区域,随即按计划开展了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各项准备工作。
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两器分离的实施条件,包括着陆点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太阳入射角度等进行了最终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屏幕上看到,嫦娥三号着陆器安然立在月面,太阳翼呈展开状态。“玉兔”号巡视器立于着陆器顶部,展开太阳翼,伸出桅杆。“巡视器移动至转移机构条件确认。”15日3时10分,巡视器开始向转移机构缓慢移动。
“巡视器移动到位。”4时06分,转移机构正常解锁,托举着巡视器轻轻展开、降落,接触月面,并在着陆器与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随后,“玉兔”号沿着斜梯款步而下。4时35分,“玉兔”号踏上月球,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过程,并及时将成像数据传回地面。
边走边看边探测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
来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23时许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
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嫦娥三号任务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拿到月球上传下来的“两器互拍”图片。
孙泽洲表示,“玉兔”号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时200米,和有些人想象中月球车要在月面上“纵横驰骋”完全不同。嫦娥三号的科学任务,要求它边走边看,边走边探。
解读
并非简单“留影”
还有4次互拍
约一分钟时间的互拍,并非简单的“留影”。从几小时前驶向拍摄点开始,月球车成功验证了月面行走、地形建立、视觉定位、感知规划等遥操作技术和车体控制、原地转向、相机使用等工作模式。未来几天还将进行的4次互拍及后续科学探测,将是这些技术和模式的重复应用。
“玉兔”身上这面五星红旗接近B5纸大小,特殊材质能够经受月球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着陆器上的彩色相机,还原了它的“中国红”。
揭秘
驱动:高智能机器人六只“脚”走路
嫦娥三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表示,“玉兔”是一辆六轮全驱的月球车,同时也是一个高智能机器人,其综合电子分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GNC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相当于是“五官”,热控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机械臂是“胳膊”,轮子是“脚”,结构与机构是“骨骼”。
御寒:夜间放下“耳朵”当“被子”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811所副所长钱斌介绍, “玉兔”的太阳翼(形似耳朵)有多种功能。由于“玉兔”在月球要经受极热极寒的考验。太阳翼除了在月昼时吸收太阳能,为月球车提供电能外,月夜时,它会重新合起来充当“被子”,为装在“腹部”的仪器设备保温;中午阳光太强烈、温度太高时,它还能立起来,起到遮阳的作用。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