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24日在瑞士日内瓦就伊朗核问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被外界视作过去十年来有关伊核问题谈判僵局的重要突破(详见本报11月25日A14版)。美国媒体随即披露,协议敲定并不突然,美伊暗中下足工夫,今年以来已多次秘密举行高级别的直接会谈。
时间表
美伊问题由来已久
1979年11月4日,激进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使馆,扣留数十名美国人质达444天。
1980年,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而今,因伊核问题,美国又启动多轮对伊制裁。
2009年,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连任后,推动与伊朗对话并与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交换密信,然而,进展依旧不顺。美联社援引所获消息报道,正是奥巴马本人亲自批准了与伊方官员的密谈。
2009年,3名美国公民在伊朗被捕,美方力促伊方放人,这些外交努力竟意外成为双方密谈的重要铺垫。
2010年9月,3名美国公民中唯一女性舒尔德因病获保释出狱,返回美国。另两名美国公民大约一年后获释。阿曼苏丹卡布斯在帮助美国公民获释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后成为美伊密谈沟通桥梁。
2013年2月下旬,伊朗与伊核问题六方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谈判代表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就伊核问题举行对话。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方官员对在边会中会见美方官员也不热情。
2013年3月,在阿曼苏丹卡布斯牵线下,美伊官员开始安排在阿曼的密会。美国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外交政策顾问杰克·沙利文和多名美方技术专家乘军机抵达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会晤伊方官员。
2013年8月,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上台后,美伊密集安排了两次秘密会晤,目标明确在于推进伊核对话,另两场密谈安排在10月。除伯恩斯和沙利文出席会议,美国核谈代表温迪·谢尔曼现身最后一场密谈。
解读
美伊暗中下足工夫
2013年3月以来,美伊双方至少5次密会,其中4次发生在鲁哈尼就职之后。
为牵线
克里访问阿曼
按一些美国官员的说法,美方人员的任务在于安排可能的后续双边会谈。美方人员还提及了伊朗在叙利亚冲突中所发挥作用和伊方发出的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威胁。
美国官员说,为保证阿曼这一沟通渠道,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5月访问阿曼,表面为一桩军火贸易,实则密谈阿曼的牵线。当时距离伊朗总统选举仅大约一个月时间,正是在这一选举中,强硬派前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卸职,温和派的鲁哈尼上台。
密谈后
美遭以警告
最后一场密谈进行的同时,外界得知的公开消息是,美方期望在鲁哈尼9月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安排美伊直接会谈。后来,鲁哈尼离开美国前与奥巴马通电话,成为30多年来首次与美国总统直接通话的伊朗总统。
美国官员说,这次电话通话后,美国告知盟友美伊之间的密谈。奥巴马在9月30日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白宫的会面中说明这一情况。内塔尼亚胡在第二天的联大发言中直指鲁哈尼为“披着羊皮的狼”,警告美国必须改变立场,避免犯错。
未知情
法国也有不满
同样未能事先知情的法国也似有不满。在本月上旬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指出涉及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的一些疑问还没有得到澄清,这一疑虑得到另一些国家支持。这被视作当时的核谈未能取得外界所期望进展的原因之一。
美联社说,在刚结束的最新一轮伊核对话中,伯恩斯和沙利文同样出席,但美国国务院极力淡化两人在伊核问题上的介入程度,甚至没有把两人名字列入美方正式代表团名单。
安抚
以色列“发飙”,奥巴马忙安抚
协议24日刚刚达成,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立即表态,批评这一协议是“历史性错误”,重申以方一贯政策,不排除先发制人军事打击伊朗,称以色列“有权力和责任自卫”。
针对以色列强烈反应,奥巴马第一时间与内塔尼亚胡通电话,向以方再次保证美以利益相关、目标一致。双方共同目标是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希望美以就达成伊核问题最终协议的进程立即启动磋商。
巴勒斯坦总统府发言人阿布·鲁代纳24日呼吁以色列正视实现和平的重要性。
虽然国际社会对伊核问题取得进展显现乐观,美国国会两院一些议员决意“未雨绸缪”,随时准备挥舞大棒,警告伊朗一旦违约后果严重。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一些议员24日展现罕见的跨党派“合作精神”,质疑伊朗遵守协议的诚意,着手准备加大对伊经济制裁,随时应对伊朗“毁约”。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