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华声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特别报道

第A3版
华声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国斌和他的“艺术长沙” :
自费两千多万办展,给长沙人搭一个艺术课堂
有人说当代艺术看不懂,他说没关系,看多了总会懂一点
文/三湘华声全媒体 记者 肖欣

    2007年9月14日,第一届艺术长沙现场,方力钧从他的光头作品前跑过。

    2005年,谭国斌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批当代艺术作品。

      贰

    6年,四届。来秋天的长沙办展览,泡解放西路的酒吧、吃艾婆婆做的湖南菜,这已经成为不少艺术家在这个季节的美好生活与记忆。对于习惯了洗脚听歌的长沙人,去省博看场当代艺术也成为一种新时尚。哪怕他们还看不懂,甚至将一件艺术装置作品唤做“吊死鬼”。

    不懂没关系。看得多了,多少总要懂一点。要懂得自己国家的当代艺术,不能只有老祖宗的东西,只有马王堆老太太。长沙需要为大众搭建了解当代艺术的平台。这是谭国斌常挂在嘴边的,也是他坚持自掏上千万腰包来办“艺术长沙”的不变初衷。  

    有人说他在烧钱

    办展览很花钱。办高水平的展览尤其花钱。办纯粹学术的高水平的展览更是烧钱。

    谢绝任何商业赞助;每届请来几百名嘉宾包吃包住,不要艺术家交任何作品。谭国斌这几届“艺术长沙”做得纯粹,口碑好,但就是要实打实地烧钱。他给本报记者估算了一笔账。第一届500万,第二届800万,第三届900万,马上要办的第四届,因为物价上涨,估计会达到1000万。

    不少人称赞他的胆量:并不发达的中部省份,舍得个人花钱来做非商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还能坚持6年。这突破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形式,全国罕见。杨福音艺术馆的周永康说,谭国斌以个人之力做了政府应当做的事情,令人佩服。

    也有人说他这是“烧钱”,不理解。谭国斌也坦言自己赚钱并不容易,背后没有大企业的支撑,都是一分一分赚来的,现在是靠收藏养着展览。为什么他还是甘愿把辛苦赚来的钱 “砸到”艺术展览这样没有实际“产出”的艺术推广活动中?

    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三四十个小孩拥着老师看一张画,看了两三个小时 

    在谭国斌看来,其实一个当代艺术展花上800万并不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如果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一个人就得花上七八百万,钱都给那些办展览的外国人挣了。他这样做,是想在长沙搭建起一个当代艺术展示与教育的平台,让大众慢慢理解、懂得自己国家的当代艺术。

    随着中国的崛起,跳动时代脉搏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必然在全球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最令谭国斌感慨的是,一大批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都被西方收藏,中国人自己倒不太了解自己国家的当代艺术,也缺少机会接触。

    谭国斌常跟别人谈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多的收藏家,是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尤伦斯的父亲曾任比利时驻华大使,他从小对中国文化有了解。他的中国艺术收藏品总数达到20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占了80%。2007年,他花3个亿在北京798建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中国访问的比利时王储菲利普及王妃亲自到场揭幕。

    2009年春拍始至2012年秋拍止,尤伦斯在拍卖市场抛售中国绘画套现高达6亿多元。其中2011年4月3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他拍卖了106件当代艺术作品。西方收藏家开始抛弃中国当代艺术?此事一时成为各方争议焦点。2013年10月6日,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过亿元的《最后的晚餐》,正是他的收藏品。

    两次拍卖会,谭国斌都在现场。他深感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主流,越来越重要,也深感在这个领域,外国人挣足了中国人的钱。中国人如何掌控话语权?怎样把好东西留在国内?让中国大众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了解当代艺术,正是最基础的教育工作。这样的工作,一定要有人去做。

    谭国斌去过不少国外美术馆,对西方美术教育从孩子抓起深有感触。有一次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他看到三四十个小孩拥着老师看一张画。他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看完整层展览的作品,回过头来看到他们还在听老师讲。这样的场景在国内几乎没有。但他在第一届艺术长沙的展厅看到,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的学生在一幅画前席地而坐,听参展的画家毛焰讲解。

    这个场景促使他下定决心,要让“艺术长沙”成为长沙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课堂。

    将裕湘纱厂改造为长沙美术馆的畅想

    2013年10月19日,第四届“艺术长沙”开展,谭国斌个人投资预计将达1000万。在国外,这样的展览往往由一个基金会来运作。一个人投资来做这么大的展览,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对于“艺术长沙”的未来,谭国斌一直在思考,他有“野心”:要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品牌,并且探索出中国艺术展览的新模式。

    这些年,他看了大量国际老牌的艺术展,包括很商业化的威尼斯双年展,学术性很强的卡塞尔文献展。但他认为中国国情、体制都不同,不能盲目克隆国外的办展方式,要探索自己的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而这样的工程也不仅是长沙的事情。他希望“艺术长沙”最终能由政府接手,政府有足够的资源和力度来实现这个构想,他仍然会以其他的身份参与。而在政府接手之前,他仍会以每两年一次的模式把这个活动持续办下去。

    谭国斌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比如为“艺术长沙”找一个固定场所。他几年前还在郊区购买了20亩地,打算自己建一个新的美术馆,但至今没有动工。他觉得美术馆要担负起教育义务,要在城市的核心地段才能与市民形成紧密互动。

    2010年,他提出将裕湘纱厂改造为长沙美术馆,并花了两年时间做详细的规划。在他看来,裕湘纱厂地理位置不错,是一座聚集了长沙文化、经济、历史记忆的近代建筑,国际上不少知名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利用老建筑改造的,比如老火车站改建而成的法国奥赛美术馆。长沙至今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如果能改建裕湘纱厂,不仅比重新修一座新馆节约成本,也能很好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谭国斌的“裕湘纱厂”畅想,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湖南省博物馆还提出一起来做江滨分馆,这样“艺术长沙”有了稳定的落脚点,市民也有便捷的亲近当代艺术的场所。

    但三年快过去了,这仍然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设想。10月19日,“艺术长沙”即将第四次与这座城市相约。他的蓝图能否变成现实?政府会接手艺术长沙么?有朝一日它真的能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牌吗?一切都还只是未知数。

    所幸,包括谭国斌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努力,与政府的沟通也正在进行中。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说,十年后我们回头来看,会更懂得谭国斌做“艺术长沙”的价值。

    ■文/三湘华声全媒体 记者 肖欣

     记者观察

    指向未来

    而不是过去的绿色箭头

    □肖欣

    一件当代艺术品可拍卖过亿元,一位西方收藏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短短三年可套现高达6个亿……资本在中国文化艺术市场的巨大获利令人惊羡。谭国斌以收藏养“艺术长沙”,坚持6年投资千万来搭起长沙人的当代艺术课堂,则堪称一位超级艺术义工。这都让我们看到当下中国艺术与资本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的力量,不仅呈现资本之力,更在于资本背后的民心,诸如朴素的爱国情怀,包括湖南人那种敢作敢为、打破常规的劲头。

    长沙号称“娱乐之都”,但我们知道,那不是长沙骨子里的全部,也不是长沙未来的全部。10月12日,一场名为“八面来风”的湖湘艺术家八人作品展,就充分呈现了一批湖湘艺术家的真功夫、大视野。谭国斌,长沙彭家井小巷里的一枚草根,从集邮出发最终被艺术改造的人生,意味深长。重量级当代艺术家在长沙频繁出没,爱上长沙美食美景的指向消费和忠诚体验,当然也为长沙的消费经济立了功劳。对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艺术长沙”,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在长沙生长的美丽植被,是指向长沙甚至中国未来而不是过去的绿色箭头。在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艺术长沙”如果真的能实现谭国斌的“野心”,它在长沙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将扮演新的角色。

    一百多年前,一份名为“1895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首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海报,张贴在了水城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那头长着翅膀的“圣马可的狮子”,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标志和奖项,已衍生出了电影、音乐等各大门类的国际金狮奖。今天的威尼斯可谓就以旅游和艺术两大资源为生。当年那位做出办展决定的市长塞尔瓦蒂科,今天被意大利人誉为“未来的威尼斯市长”,以表彰他对威尼斯市未来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著名音乐家、长沙人谭盾曾说,湖南人要有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潮流的野心。谭国斌与“艺术长沙”的这份“野心”能否终成现实?考量我们这座城市给它的生长空间到底有多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特别报道
   第A3版:华声特别报道
   第A4版:华声周末看点
   第A5版:华声周末看点
   第A6版:华声对话
   第A7版:华声对话
   第A8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0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1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2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3版:华声百家
   第A14版:华声@都市周末
   第A15版:华声杂志地图
   第A16版:广告
谭国斌和他的“艺术长沙” :
自费两千多万办展,给长沙人搭一个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