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特别报道

第A3版
华声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国斌和他的“艺术长沙” :
自费两千多万办展,给长沙人搭一个艺术课堂
有人说当代艺术看不懂,他说没关系,看多了总会懂一点

    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拍出1.42亿元人民币,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

    2013年“艺术长沙”的海报。

    2013年10月6日,苏富比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拍出了1.42亿元的高价。首件过亿的亚洲当代艺术品由中国创造,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新阶段。而在2009年,中国就已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的第三大当代艺术大国。

    10月19日,秋天的长沙也将迎来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场当代艺术盛会:第四届“艺术长沙”在长沙市博物馆开展。

    这不是一场可以等闲视之的美术展。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以来,6年三届总计吸引20多万名观众,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品牌。方力钧、张晓刚、周春芽等当代艺术大家已由当年的陌生客成为长沙人的老朋友。对于这座以娱乐著称的中部城市来说,“艺术长沙”以罕见而纯粹的艺术成色,提亮了整座城市的色调与品位。

    这样一场坚持6年的艺术展,是一个叫谭国斌的长沙人自掏腰包办起来的,至今已投入两千多万元。谭国斌为什么要做别人眼中的“傻事”?这个展览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它能否走得更远?

    近日,三湘都市报记者探寻“艺术长沙”6年背后的光阴故事,眺望一个展览与一座城市的未来。

    

    追溯“艺术长沙”的起源,要从地道的长沙伢子谭国斌和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人方力钧的结交说起。两人皆出身草根,因艺术结缘,他们的结交背后折射的,是二十多年来当代中国的艺术之变,时代之变。

    圆明园吃不饱饭的光头画家   清水塘“捡篓子”的长沙小伙

    1984年国庆,21岁的方力钧有一幅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为了瞧一眼自己的作品挂在美术馆墙上的样子,他从老家邯郸坐火车到了广州。这时,18岁的小伙子谭国斌,则在长沙城里做些小买卖。

    1985年,方力钧考上了中央美院版画系,赶上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著名的“85新潮”并深受影响。长沙此时因为湖南美术出版社结集了李路明、邹建平等新锐人士而成为新潮重镇。但这些与谭国斌都还无关。不过他喜欢每个周五去清水塘古玩字画市场逛一逛。他从小喜欢集邮,常去五一路的邮票市场,顺便就去逛逛古玩市场。当大学毕业后的方力钧成为圆明园画家中的一员,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时,谭国斌已开始在清水塘“捡篓子”,比如花一百多块钱就买回一个晚清的罐子。

    1992年,方力钧的好运来了。中国新艺术展在澳大利亚办展,不少艺术家因为卖掉了力作没有什么作品参展,方力钧的光头系列作品成为主角,立刻引来西方收藏家的青睐。1993年他的作品在世界闻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美国《时代周刊》甚至把封面给了方力钧打哈欠的光头。他的光头,与王朔的痞子文学,周星驰的无厘头,迅速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的标志。而此时,第一次出手收藏的谭国斌就被人狠狠坑了一回,20几万买回来50多件假瓷器。但他没有想到,正是花钱买来的这些教训,使他与方力钧接上了头。

    一枚乾隆的假印章牵出的学习“同盟”

    2004年春天,嘉德拍卖会在北京举行。

    彼时,谭国斌已是嘉德拍卖会上的常客。2003年的春拍会上,他看中了冷军的油画作品《五角星》,但觉得自己不懂当代艺术,没有轻易出手。不过他开始留心当代艺术。不久他认识了后来赴京的湖南当代艺术家李路明。李成为谭国斌当代艺术收藏的引路人。这次春拍,谭国斌就跟着李路明来学习。在大酒店门口,他们一起坐上了方力钧的车。

    此时的方力钧,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高峰。一幅画就能卖几百万,甚至还没画完就被订购一空。闲暇时他开始玩收藏,这天他刚花70万得了一款乾隆的印章正在兴头上,没想到被第一次碰面的谭国斌泼了一盆冷水:假的。

    方力钧面子上有点挂不住,很不高兴。但谭国斌不仅言之凿凿,还建议如果不相信,就去古玩市场卖这方印章,30万有人要就是真的,没人要就是假的。

    一个星期后,谭国斌接到方力钧打来的电话,一开口就说:谭老师,你讲对了。

    两人的友谊从这方假印章开始,甚至有了相互学习“同盟”:谭国斌带方力钧学古玩收藏,方力钧则带谭国斌了解当代艺术。有了这样的高手指点,谭国斌收藏了一批中国顶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2005年,在方力钧的建议下,谭国斌决定搞一个当代艺术馆,不仅展出自己的收藏品,也为长沙人了解当代艺术开一扇窗。

    当代艺术馆位于长沙最繁华的五一路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开馆那天,方力钧、李路明等亲自为谭国斌站台。

    杨福音的窗帘    “内部车辆禁止停放”的指示牌

    从2005年开始,谭国斌就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冲动,要为方力钧在长沙办个展,向湖南人推介他的当代艺术成就。

    因为他在方力钧这一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里找到了同一代人的共鸣。他们都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方力钧则建议,不如多几位艺术家一起来做大型的当代艺术展览。李路明、毛焰两位湖南籍的当代艺术家就非常不错。

    2006年秋天的某一天,谭国斌与方力钧等吃过人称艾婆婆的谭妈妈做的红烧肉,一起确定了“艺术长沙”这个展览名称。之所以突出长沙,按谭国斌的意思,就是要坚守湖南,坚守长沙。展览地点选在了湖南省博物馆。鲜活的当代艺术与2000多年的汉文化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时空对话,颇有意味。

    这个构想得到了省博、湖南广电等单位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14日,展览开幕。400多名嘉宾集中从北京出发坐“艺术专列”抵达长沙。一个月里有10多万人参观展览,不少人从湖北、江西等各省赶来,观众留言写满了好几大本。

    出人意料的火爆场景令各方大受鼓舞,谭国斌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事实上,展览差点流产。有风声说作品内容敏感有人告了状,主办方还将做好的请柬剪去了一个角…… 

    称自己“麻着胆子”办了第一届的谭国斌,一口气连续做了三届。当代艺术家们也非常看重这个中部地区的展示舞台,一心要为观众留下最好印象。

    本土著名艺术家杨福音参加了第二届“艺术长沙”。为了达到最好的展出效果,他为作品全部订做了统一的画框。但他发现展厅的窗帘是暗红的猪肝色,与整个色调极不协调。他马上向组委会提出换窗帘的要求,并亲自选定了米黄色。挂窗帘时,杨老师对那个拿着钉枪挂窗帘的小伙子也提出了意见,原来严谨的艺术家认为每个钉子都要有基本一样的间隔,不能长长短短地乱钉一气。

    令方力钧印象深刻的,则是湖南省博物馆的专业、细致。他注意到,很多单位一走进去可能都会看到“非内部车辆不得停放”之类的牌子,但省博写的是“内部车辆禁止停放”。他们要把车位都尽可能提供给社会,哪怕只有一个。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特别报道
   第A3版:华声特别报道
   第A4版:华声周末看点
   第A5版:华声周末看点
   第A6版:华声对话
   第A7版:华声对话
   第A8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0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1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2版:华声公益周刊
   第A13版:华声百家
   第A14版:华声@都市周末
   第A15版:华声杂志地图
   第A16版:广告
谭国斌和他的“艺术长沙” :
自费两千多万办展,给长沙人搭一个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