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北京地区部分养老院入住需等166年】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有1100张床位,已有1万多人排队等待,每年大概退掉50-60个床位。按1万人等待数、每年60个人的退床数保守估计,现在要预订到一个床位至少要到166年后。目前国内主要有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以房养老模式曾在广州、北京等地试点,因效果不佳而被搁置。
微声音
@房产REW:看来想进北京的养老院养老,得让爷爷辈的预定才行。爷爷给孙儿最好的礼物?
@北京房产:不是北京只有5家养老院,有私人养老院,但价钱会更贵。这5家只是平价且口碑好的代表。
@Paul郑褚:进民办养老院,嫌贵;进便宜养老院,嫌远。想吃天上掉的馅饼,当然得仰着脖子等,其实166年都太短了。
@北方_自言自语: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全靠政府”;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
@晃晃:面对尚不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不禁要追问:我们将来能去哪里养老?用房产换来养老金赶得上养老市场的涨价吗?
@aitongnian:真的应该加大社会化养老的投入,比如近期出现的养老社区,还有一些养老院,应该提升质量和数量,社会化养老才是必然趋势。
微调查
近九成人
愿把房子留给子女
@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127815人参与),85.0%的受访者选择把房子留给子女,仅8.8%的受访者选择把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93.4%的受访者赞同“以房养老”不能代替政府养老。
链一下
“以房养老”
@网络新闻联播:【以房养老被指“算计”老百姓房子】9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提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实际上,多地近年来也在试点“以房养老”的多种模式。有人认为,政府在推卸养老责任,“算计”老百姓房子。官方紧急出面表态:“以房养老”只是一种选择,与基本养老保险没关系。
“迷你养老院”
@文汇报:【上海:10张以上床位或可申办养老院】正在起草中的《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拟将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门槛从50张以上床位调整为10张以上,如能审议通过,上海市人大代表曾建议的“迷你养老院”有望出现在上海社区。虽然郊区养老机构存在床位空置现象,但更多市区老人还是青睐就近养老。
微纵深
妖魔化“以房养老” 是对养老创新没信心
互联网舆论中纠结于此话题基本陷入两个问题的窠臼:第一,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微博认证为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的网友@蓝东兴认为,“夫妻俩工作一辈子,抚养一个孩子,最终还要以房养老,这问题出在哪儿?”;第二,以房养老不适合国情,如网友@山已几认为:中国老人都喜欢给孩子留点东西,其中房子是最重要资产,怎么可能抵押房子去换取养老?
少数网友表达了和政策解读相近的观点,网友@华容君认为:养老方式多一些,人们就有选择性了,养老事业搞好了,对国家、对人民都能提供正能量。
妖魔化“以房养老”是对养老制度创新的信心不足。养老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民众的不解+舆论的阻力+执行的困难”使得屡次改革都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甚至加深了民众对养老金制度的过度猜疑。“政府养老”与“社会养老”必须厘清责任的边界,只有做好了政策性养老的“信心工程”才能构筑社会养老的“希望工程”,两者并行不悖。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