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爆料,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金色大厅成了这些“演员”们的“卡拉OK厅”。
8个月内
130多个院校团体演出
近年来,中国人对在金色大厅“露脸”的热情一路高涨。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
与此相对的是,金色大厅的中国音乐会上座率普遍不高,部分观众对待演出的态度也随便许多。记者曾亲历过一台这样的演出:台上的演员闭目昂首、自我陶醉;台下的观众进进出出、交头接耳,演出中还不时夹杂着孩子的嬉闹和手机铃声。
一场上座率不错的演出,台上正唱着,台下观众却忽然少了一片,原来这是下一个节目的“演员”去候场。大家“你刚唱罢我登场”,互为观众与演员,让在场的奥地利观众目瞪口呆。
每年年末到春节前后,这种“奇景”更为常见。大量的中国音乐团体到金色大厅演出“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生意兴隆”,前两年还出现过一天之内有两场“中国新年音乐会”的“盛况”。
用的都是“垃圾时间”
演出成自娱自乐
记者查看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季档期和维也纳音乐厅的演出季档期发现,洛林·马泽尔和杜达梅尔分别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两套音乐会没有安排在金色大厅演出,而是安排在了维也纳音乐厅,由捷捷耶夫指挥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也是在维也纳音乐厅而非金色大厅举行。金色大厅依然是世界著名乐团演出场所之一,但在现有公布的音乐季排期中,只有明年4月2日李云迪钢琴独奏会与中国有关,其他中国乐团或艺术家的音乐会根本没有被排进其正式演出季的目录中。
中国驻奥使馆文化参赞李克辛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中国乐团和艺术家在金色大厅的演出都是利用金色大厅的‘垃圾时间’,根本不在正式音乐季安排的场次中,且绝大部分都不对外售票,当地观众闻所未闻,当地媒体更不会报道。观众都是通过使馆和华侨商会等渠道向这里的华人赠票,靠‘组织’来的。”
评论
不是到了金色大厅
就能成大师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形式,中国人渴望登上金色大厅舞台无可厚非。但不实的宣传和炒作却在某种程度上将文化走出去引向了别处。
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坚持艺术水准,不一味追求“亮相世界舞台”,多少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得到更多认可,有助于我们的文化人得到更多尊重。
金色大厅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地方,但不是到了金色大厅就能够成为大师。
■综合新华社、北京青年报
链接
“金色大厅” 被国人误读
基本场租两三万欧元
金色大厅全称“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大厅”,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元旦举办新年音乐会的地方。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在“吴氏策划”的组织下在金色大厅举办了第一场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这是中国民乐第一次走进这个过去只是西方乐团演出的殿堂。
金色大厅并不是他们过去想象的有“艺术标准的门槛”,大厅基本场租是两三万欧元。只要付得起场租,任何人都能到那里演出。于是,售票商演变成依靠大使馆帮助赠票邀请当地华侨和观众“白看”,而登台演出的人员也越来越复杂。
热议
网友黑巧克力:“软实力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网友YY:“都是名和利在作怪。”
网友九月飞雪:“因为在金色大厅演出过,回国后演员评职称就有资本。这与学术界为了评职称花钱出版论文是一样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