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特别报道

第A3版
华声评论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8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困窘之下,好死还是赖活?
张英

    70岁的汪卫国(化名)与67岁的叶爱珍(化名)是一对夫妻。汪卫国股骨头坏死,一只眼睛视网膜脱落,属3级伤残。平时,汪由妻子照料。3月份,叶爱珍被检查出肠癌晚期并转移。更不幸的是,身体多项指标显示不宜手术。由于三个儿子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照料妻子的重担,落在行动不便的汪卫国身上。因病情恶化,叶疼痛难忍多次求“速死”,于是,残疾丈夫助其沉江。近日,武汉市汉南区法院认定汪卫国故意杀人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4年。(8月12日《武汉晨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发出的这一终极之问,挣扎于存亡之间的人们应该能有最深刻的体会。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向来包括了太多的因素,远非好、坏能判断,也远非对、错能定论。在“助妻沉江”这一案例中,奢侈地讨论“尊严死”,其实根本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毕竟它所牵扯到的是,为何“死亡选择”击败了“蝼蚁尚且偷生”的本能。

    从“生命至上”的哲学意义出发,即便是自杀能力亦不具的个体,社会都应尽量使之生存,而不应轻易满足其求死欲望。这也是“安乐死”始终无法在全世界大范围推广的原因。然而,生命伦理与社会伦理之间不可避免会遭遇矛盾,当磨难与痛苦成为生存的唯一感受,甚至生不如死,那么,“生命至上”便成了对个体的残酷束缚。在诸多的新闻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承受磨难者的现实困境,如贫穷、无人照料、剧烈的病痛折磨……而与这些困境相对应的社会系统却没能及时有效地建立,如制度性的资金支持、临终关怀等社会公益机构的成熟等。死亡选择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命题,而是与整个生存环境的诸多建构环环相扣的章节之一,若痛苦频袭,乃至降低了生命价值的基本意义,且得不到外在力量的有效纾解或援助,那么“赖活不如好死”便会成为最优选择。

    无论是曾经发生在广州的“孝子杀母”,还是这次的“助妻沉江”,都折射出生命伦理在现实困境面前的软弱无力。在类似案例中,贫困无助、临终关怀成为生命难以逾越的沟壑,那么就导出了一个问题:顺应他(她)的死亡请求,与让他(她)承受身心的残酷折磨,哪一个更加人道呢?生命是人类的最高价值,无奈求死毋庸置疑是悲剧呈现,尤其是,这种人为助死更是与“法律保护生命”的原则有着极大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法律审判。但如果说,在法律保护生命的价值规定背后,缺乏一道厚重的生命保障系统,那么在问题来临时单独高举法律利器,是否有将生命“工具化”的嫌疑?

    死亡哲学难以求得终极真理。围观生命者总能淡然轻松地叙述子丑寅卯,但具体感受是正在经历痛苦者才能切身体会的,无论这种感受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是影响生命可持续性的其它困窘。在这些“求死”事件中,与其说反映的是“安乐死”能否合法化的问题,毋宁说是社会救济、保障没能系统化成熟化的现实问题。生命伦理与现实困窘不可能剥离开来平行叙事,机械化的法律判决也不能阻止相同境遇下的“求死”者继续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在这种前提下,谈论生死的应有状态,终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本报评论员  张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特别报道
   第A3版:华声评论
   第A4版:华声政情
   第A5版:热浪袭湘
   第A6版:热浪袭湘
   第A7版:热浪袭湘
   第A8版:华声城市
   第A10版:华声城市
   第A11版:华声城市
   第A12版:华声政务
   第A13版:华声城市
   第A14版:华声专题
   第A15版:华声影像
   第A16版:华声教育
   第A18版:华声军事
   第A19版:华声财经
   第A20版:华声财经·关注
   第A21版:华声财经·操盘
   第A22版:华声财经·公司
   第A23版:华声财经·专题
   第A24版:移动周刊
   第A25版:华声快消周刊
   第A26版:华声快消
   第A27版:华声快消
   第A28版:华声快消
   第A29版:华声快消
   第A30版:华声快消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华声快消
困窘之下,好死还是赖活?
非常语录
豪华政府大楼不挂牌疑有“合谋”
不能以冷血方式“惩罚”冷血
“打过群架”成招聘条件恐不是荒唐
物品处置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