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华声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特别关注

第A3版
华声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7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一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瓶饮料?中国经济会崩盘吗?
实体经济是命根子,转型实现新30年黄金期
记者 卢小伟

    “全世界钢产能中国第一、美国第二、河北第三”,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问题的一大突出特点。

    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但仍然在“合理区间”运行。

    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人们对金融体制改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寄予厚望。

    些原本做实业的企业纷纷转行做投资或搞投机,屡屡出现“泡沫化”倾向。耗资50多亿、5年时间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什是一座豪华新城,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原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如今却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

    “泡沫化”倾向有多严重?对此业内外还存在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些地区经济空心化、泡沫化情况已经很严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毫无疑问必须来自实体经济,而不是金融的运作。”

    在当前中国经济的所有困境中,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困境

    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也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虚拟经济的浮华迷住双眼的发 达国家决心重振它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去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说:“现在是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的最好机会”,高调宣布重振美国制造业。

    当“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金砖国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时,新一轮国际产业链变革已经悄然到来,全球经济格局也迎来一场全新的洗牌。

    但对中国而言,更需要面对的是挑战。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各方普遍认为,所有困境中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困境。

    7月初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即金融“国十条”),指明了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是投资后遗症问题导致产能过剩严重;一方面是资金分布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难。

    面对困境,未来如何保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推动实体经济的繁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建议:“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为实体经济的企业减负,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必须叫马儿轻装上阵。第二个就是改革,改革就是要让马儿有动力。第三个就是从供给层面来讲,要想叫马儿跑得好,现在马还比较弱小,就要帮一把。”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改革调整来完成实体经济的转型,那么,中国经济新30年的黄金时期将到来。”张燕生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充满期望。

    按照金融“国十条”,当前要做的重点,一是解决过剩产能,二是改革金融体制,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叁  为什么会越亏损越生产?

    解决产能过剩:首先是要“管住政府”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制订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一刺激政策造成的一大负面影响是产能过剩。在消化过剩产能上,7月份出台的“国十条”首次提出了“四个一”:“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更长远的措施,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瓶饮料

    7月初,福布斯世界500强发布,中国企业再次交出亮丽成绩单,排行榜上内地7家钢铁企业光荣在列。但人们无心沉浸在“民族自豪感”里,因为另一组数据像针一样,轻易就把福布斯升起的这个彩色气球戳破。资料显示,201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15亿元,上榜的7家钢铁生产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47%。2012年我国钢铁产能高达10亿吨左右,市场需求却只有7.2亿吨,“一个河北省就3亿吨产能,人们说全世界钢产能中国第一、美国第二、河北第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如此形容产能过剩。

    山西一家民营钢厂负责人感叹,目前一吨钢的利润仅有2.6元,买不起一瓶饮料。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说:“我们能生产各种产品,但是我们却都不赚钱了。”一句话道出了钢铁企业痛苦挣扎的现状。

    事实上不仅仅是钢铁行业,目前我国水泥、电解铝、风电设备、光伏电池、船舶等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中国没有一个行业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人甚至给出如此惊人之语。

    何以出现越亏损越生产的怪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本轮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近三年的集中投资,地方政府盲目上马新项目,以行政方式推动产能增长,加剧产能过剩。

    管住政府,让“停不下来的企业”停下来

    产能过剩的后果仅仅是买不起一瓶饮料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直言,产能过剩是今后5年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中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版”必须应对的重大考验。

    沈建光认为,产能过剩使企业投资预期下降,合并关闭一些工厂会导致失业,打击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行压力。

    压力面前,决策层伸出了看得见的“调控之手”,治理因投资冲动“停不下来的企业”。

    今年以来,中央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已下达了遏制扩张的硬任务。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在消化过剩产能上,首次提出了“四个一”,即“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化解产能首先要‘管住政府’。”冯飞则建议,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业管投资、管效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矫正作用。

    “仅靠政府调控只能使问题有所缓解,若要最终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GDP挂帅的地方官员提拔体系及政府对资源和生产的强大控制,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沈建光在专栏里说。

     肆  金融体制如何适应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一部分是自身问题,一部分归因于虚拟经济。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金融体制也要改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7月初公布的金融“国十条”,意在用“八字方针”加强引导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金融体制也要改革,不然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成了两张皮。”

    6月28日,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在会上,金融改革被一些专家和企业代表着重强调。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认为,改革要有先后顺序,金融改革最为重要,应放在日程表的最高位置。

    同一时期于上海举行的2013陆家嘴论坛上,监管层已表达了要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会上说:“下一步,我们将统筹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在早前的6月19日,国务院就开始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决策层发声不久,市场就已看到行动。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7月20日起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钱荒’事件不到一个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有新动作,政府反应很快。”19日晚,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消息一公布,不少网民为决策层的改革勇气和决心叫好。

    “金融体制也要改革,不然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成了两张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言论得到广泛赞同。各界普遍认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有银行要放下身段,贴近中小企业

    利好消息接踵传来。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消息一出,包括李子彬在内的各界人士为之振奋。

    李子彬是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职位上退休的,退休后创建了中小企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二十多万。这几年,他“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但一分钱工资不拿”,自称“专门为中小企业解决麻烦”,“不重视中小企业,社会不稳定,老百姓富不起来”。

    今年6月17日,李子彬用8页稿纸,给主管金融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写了一封近5000字的信,就“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了4条建议:改变现有银行业体制、机制,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大力发展中小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做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和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

    7月15日国务院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要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李子彬的建议得到采纳。

    事实上,小微企业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包括缺少资金支持。在7月23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论坛”上,与会人士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要放下身段贴近中小企业,了解客户。

    与会人士的建议事出有因。有分析认为,在贷款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贷款在流入实体经济时很可能出现大企业信贷成本越来越低,反向推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相关分析人士表示,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短期内出现明显下滑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后,竞争格局形成,利率水平将成下行趋势。未来,中小企业是否会从金融改革中真正受益,还要看实际利率水平,还有待时间检验。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阵痛。如何落实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以实业经济夯实经济的基础?如何走出一条新经济增长之路?考验着中国的经济自我革新之力。

    据《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营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等

    ■文/记者 卢小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特别关注
   第A3版:华声特别关注
   第A4版:华声讲坛
   第A5版:华声2013·健康中国人
   第A6版:华声杂志地图
   第A7版:华声面孔
   第A8版:华声专题
实体经济是命根子,转型实现新30年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