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诗化的语言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人生的后花园”一样,是适于生命居住的地方,朴素、安谧、祥和、空间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它是一个人的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保存一段情感一段历史的地方。
明阳山福寿苑陵园就是这样一块好墓地。
驻足明阳山顶,俯瞰浏阳河畔的福寿苑,山与水、生与死、静与动、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黑色,似乎是祭奠的专用色,但如今的福寿苑却在这片黑色的底板上画出了一道多彩多姿的人文风景线。
■文/记者 张军 杨艳
通讯员 马剑
图/记者 李丹
公园墓园
服务区祭祀区休闲区和谐共生
“我希望,人们对墓地的印象不再是肃穆、阴森,而是一个幽静的人文纪念场所,园林化、人性化。”这是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主任马果夫一直以来想要达到的效果。
为了达到效果,决策层将“文化”导入墓地建设,甚至服务质量要求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这种“生命公园”的理念,曾经在长沙南郊金陵城市绿化墓园得到体现,未来在明阳山福寿苑更将一览无余。
市民甚至可以
在这跳广场舞
明阳山福寿苑位于长沙雨花区黎圫乡,因山形如绵羊,故名“绵羊山”,后改为“明阳山”。
一进牌楼,便看见白玉刻成的十二生肖柱,活灵活现。沿着花岗岩拾阶而下,过溪流石桥,便到了福禄寿禧广场。
只见雪松、香樟、罗汉松等乔木夹道而列,碧桃、樱花等彩色植物巧妙点缀。
在宽敞的景观休闲区,市民甚至可以在这跳广场舞。
正所谓,德福园、德寿园、福禄园,园园怀情;如意池、心斋池、放生池,池池有德。
仁者乐山,因山之宽厚;智者乐水,则因水之灵动。用专家的话说,福寿苑是一座福泽境地,此地面东向西,为面迎东来紫气之地。其岗峦起伏,高踞于原野田畴之上,山间溪水蜿蜒盘旋,前有浏阳河缓缓流淌,九曲委蛇,准拟沙堤。整个墓区,尽享前有照、后有靠,左右环抱之经典风水格局。
墓区由三层27级墓道环绕,一旁的浏阳河碧绿无比,云水相连。
驻足山顶,高可俯瞰浏阳河缓缓流淌,低可尽览明阳山水库碧波荡漾。看看故人纪念碑,再看看花草树木,再想想长眠地下的逝者,顿时大悟生与死的律动、人与自然的融合。
“让两个世界的人
都满意”
园区内,花木之旁、池水之侧、亭台之中,石凳、木椅间次分布。随意而坐,一盏清茗,林间鸟语相伴,休憩之余,更可观自然之浩渺,感生命之博大。
如果是雨天,园区还提供雨伞租借服务。茶水、雨伞一律免费,而像这样的免费服务,还有祭扫用具租借、急救药品提供、墓志铭撰写……细节之处,让生者平添温暖与宽慰。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这就是福寿苑的真诚服务。一直以来,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不断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也在着力打造人性化的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丧户感受多少;服务不在于你做得多好,而在于丧户感觉多好。”这是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书记姚国平给管理处职工定下的标准,而丧户自始至终的信任与满意也给福寿苑的服务做出了最毋庸置疑的评定。
2003年8月,全国殡葬行业首条服务专线96321在长沙开通,24小时提供殡葬服务,为广大丧属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2008年,推出“千元办丧事”、“购墓优惠”两项举措;2010年,又推出了“零拾佰仟”惠民举措。通过惠民1000元、2000元、4000元殡仪组合服务的推出,让整个殡仪服务过程实现“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水平。
生态墓园
让灵魂选择大地
“尘归尘、土归土”。人来自泥土,又必将回归泥土。灵魂选择大地,所以坟墓最本色的位置就是在泥石和草木间。或许,墓地的存在,本身即一种信仰。
在福寿苑,简洁、宁静而又不失庄严肃穆,推出的生态葬讲究“天人合一”。那是生者和死者晤面、交谈的地方,是一个退出时间的人最让她(他)的热爱者和思念者牵挂的地方。那儿最安静、最朴素,语言最少,唯一繁蕤的是草木,是静悄悄自个生长的东西,那儿没有生活,只有睡眠。那么多生前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却不吵闹、不冲突。
各类生态葬
让逝者重归自然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自2002年起,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率全省之先,大力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宗教塔葬、石景葬等生态葬式。福寿苑正在让生态殡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走入墓园,宁谧静雅,一处草坪或者是一块艺术石头、一座石塔的旁边就可能是一位逝者的安息之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葬式让逝者在肉体的终结之后达到灵魂的升华。
“树葬”。亲人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树木,到现场亲手种植,每年祭拜之时,可以修剪树、浇水、施肥。对亲人来说,这是一种最贴近的缅怀逝者的方式。
“草坪葬”。配以茵茵绿草,恰似雨后的原野,让人感悟生命的力量,施以香炉、鲜花,寄托着后人无限追思。
“花葬”。 工作人员会在这里种上花卉,四季更替时令鲜花,维护园区美景,让逝者与美景永相伴。
“壁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园区内的24孝雕像,生者欢乐、逝者安息此刻和谐共生。
墓地是每个家庭血脉的根,是中华孝道传承的根,人们在这里除了对逝者的思念、祭奠外,还应该得到启迪,对生命的价值与认知有更深层的思考。这样才真正实现生命主题公园的意义。
在这里,死就不再是一种毁灭,不再是一种可怕的终止和虚无缥缈的黑洞。人一旦成为了一棵树,一盆花,“死”也就变成了一种“生长”、一种“生生不已”的新在。
生命主题公园
折射民俗变迁
“殡葬文化从来就是反映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委员会委员王林是课题组组长,深谙湖湘历史文化的他探讨殡葬文化时称,或许是不同的生命理解,墓地在东方人心目中大有“生命不得入内”的“禁区”之嫌。
而在西方人眼里情形就完全相反了:墓地和教堂、公园一样被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处于环境的中心地位。
在他们心中,生与死之间好像并无太大的隔膜,从生活的繁忙中解脱出来去一趟墓地,并不需要太远的路程、太大的心理障碍和灵魂负担。
死亡和生命一样神圣,王林这样说。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墓园都是人们散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美国的洛杉矶莱茵纪念公园、圣路易墓园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考克斯纪念公园就是成功的范例。那里不仅是公墓,也是城市甚至国家向外展示历史的露天平台。
现在,王林欣喜地看到,墓园文化、生命主题公园的概念正在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这折射出当前民风民俗的变迁。
文化墓园
它是最直接的
生死教育场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喟叹着生命的不可挽留,同时也在追慕着灵魂的永恒。
“没有比懂得死亡的真实更能让人珍惜生命的价值。”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万里、湖南师大教授周秋光等人纷纷表示,换一个角度看人生,以死悟生,以死惜生,将得到生存警策。
建纪念碑
让捐献者被永远铭记
一份哀思、一束鲜花,可以寄予素不相识的“他们”——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凤凰涅槃雕塑——浴烈火而重生,这是正在修建的长沙市红十字会“遗体及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已完成捐献的遗体捐献者和器官捐献者的名字,将永久地镌刻在这个高达5米的纪念墙上。
“遗体捐献是人类最博爱的一种行为。”马果夫主任说,建成后,这里将伴随《生命之歌》的音乐以及清旷、慈悲的佛语祷告之声,向捐献者致敬。
主碑正面上方为红十字会标志,代表“博爱、奉献、人道”的红十字精神,捐献者的躯体虽然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生命将得到延续,他们的精神也将铭记在人们心中。
感悟生命
使都市人更珍惜生活
“墓园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死教育的场所。”这是墓地不同于别的文化教育独特的地方。“因为它最直接。”
“当你看到墓地的时候,你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过。”人文式的纪念园适合各类人群的观光游览。针对各大院校师生,墓园开展“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在这里可以感受生命的真谛、寻找答案;面向都市白领,开展减压之旅,静静心,思考人生。
如果愿意,还可以来当义工,从中体会到其他志愿服务也能体现的“助人后的自我价值升华”,而且还能在给予别人慰藉、体味别人哀伤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用一句话,那就是生者活得美好、逝者了无遗憾。
死,本身是一种“矗立”,和生命一样有尊严。它巨大、唯一、磐重、凛然不可冒犯。它需要爱、需要呵护,需要垂青和眷顾,但拒绝虚假的欺骗和廉价施舍。
在这里,可以仰望,心存虔诚和神圣的敬意。脚步要轻,表情要诚实,要用心灵的方式献上自己的一份哀情、一份恸容、一份寂静……
墓志铭可以这么写
1、“心平气和地安息吧!”——多少恩怨,多少遗憾,就此埋进黄土。
2、“躺在这墓碑下的是个吝啬鬼,他在某天上午10时去世,当然他省下一顿午餐。”——当你笑他时,他正得意洋洋呢!
3、“这里葬着的她逞强、自负……度过70岁月,最后她宁愿给虫蛀蚁蚀,也不愿献身于男人。”—这是一个老处女的坟墓。
4、 “这里躺着**,他生前酿得一手好啤酒泡;向左转,走下山,他的儿子正承继着他的衣钵。”——墓志铭与广告词合而为一,精打细算的儿子。
5、“这儿躺着的是**医生,他现在的邻居,多半是他生前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