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讲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政情

第A3版
政情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3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很多报纸评论说,一个宋教仁死了,会有千万个宋教仁站起来,事实上———
庸人才用流水线生产,他的生命不可复制
宋教仁遇刺100周年,傅国涌开讲《绝版宋教仁》
记者 匡萍

    宋教仁

    宋教仁1912年2月为南社(进步文学团体)社员冯平题赠的一副对联。

    一百年前的3月20日,上海闸北火车站,一颗小小的子弹击中了一个年轻人,32岁不到的宋教仁遭人暗杀,孙中山为其撰写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出生于湖南桃源的他如何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最中央?他用短暂的生命坚持着怎样的理想?近日,湖南教育电视台著名文化栏目《湖湘讲堂》邀请著名学者傅国涌开讲《绝版宋教仁》,纪念宋教仁去世一百周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难得的阳光人物

    谈论宋教仁不仅关乎过去,更加关乎未来。在中国的政治人物当中,真正关乎未来的人非常的少,宋教仁也许不是唯一的,但他是最重要的之一,因为他身上包含了很多中国古老的文明当中所没有的因素。他是一个特别的人,在中国的政治家中、革命者中都是特立独行的。

    革命者有一个特点,就是用雷霆霹雳般的手段像闪电一样地闪过黑暗的天空,试图用他超凡的理想在一夜之间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宋教仁不一样,他不是闪电,不是雷霆,他是和风细雨,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难得的阳光人物。他反对暗箱操作,主张一切政治都要在阳光之下运作,主张政治应该是透明的,竞争应该是公开的。他身上有太多中国政治文化当中以往没有的、今天稀缺的因素。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竟然可以在政治舞台中心叱咤风云,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和走向。那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时代,一个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时代,一个年轻人不需要考虑买房、结婚、就业的时代,一个年轻人可以完全凭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实现理想的时代。

      “桃源三杰”之一,被同学视为“狂生”

    宋教仁是出生于湖南桃源的世家子弟,6岁开始进私塾读书,10岁丧父,有一个见识高远的母亲。1899年,十七岁的宋教仁来到了桃源县城,在当时湖南的四大书院之一——漳江书院求学。1901年,秀才考试时,他开篇就说:“甚矣,以夷制夷之说之谬哉!”在结论中,他更称:“当不惜杀一人以谢四万万同胞;当不惜杀一人以安万世之天下。”这话前“一人”是骂李鸿章,后“一人”骂慈禧。考官见到这样的文章,用红笔做了一个眉批:痛快!痛快!奇才!奇才!有人要把他评为第一名,有人认为这样的言语不妥,最后定了第八名,补了秀才。

    中了秀才,宋教仁的母亲并没有高兴,反而说:“秀才以天下为忧乐岂在区区科举也?”宋教仁也有一番精彩的回答,他说:“诚如母教,吾之求学,非为一禄,乃在启民耳。”

    他和同在漳江书院读书的胡瑛、覃振后来被并称为“桃源三杰”,经常和同学们在漳江阁聚会,论天下之势,被同学视为“狂生”。

     潜伏东北,著书证明“间岛”属于中国

    1902年,在漳江书院毕业后,宋教仁去了张之洞所办的武昌文普通中学堂,他开始知道并追随黄兴。1904年,他流亡日本,化名宋谦,后又改名宋炼。

    在日本,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办刊,他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后来成为著名的《民报》;第二是组织、推动创立了中国同盟会;第三是翻译,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制度方面的著作。从办刊、组织到翻译,我们看到他是一个横跨破坏到建设的人物。

    看到革命在两广、云南一次次失败,他觉得在边境地区推动革命恐怕没有效果,于是想在长江流域策动革命。1907年,他深入虎穴,亲自到东北联络马贼,初步建立起同盟会在东北的第一个分支。在东北潜伏期间,他发现日本企图将中朝争议岛屿间岛分割出去。为了深入调查,他潜伏到了日本的长白山会组织里,然后回日本查资料,终于在朝鲜人古山子的著作《大东舆地图》里有了重大发现,这一块地方属于中国。于是,他根据自己的第一手调查和大量资料证据写成了《间岛问题》。袁世凯、徐世昌等清廷大臣就是拿着这本书,与日本人交涉成功。

     世人不知“桃源渔父”就是宋教仁,称其“桃先生”

    于右任的《民立报》创办后不久,宋教仁从日本回到上海,担任《民立报》主笔,化名“桃源渔父”或者“渔父”在报纸上指点江山,当时很多读者还以为这位“桃源渔父”姓桃,称他为“桃先生”。

    当时《民立报》一纸风行,在黑市甚至卖到一份一个银元。宋教仁不仅是一个意见领袖,更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高手。当时世人并不知道他是革命党人的重量级领袖,《民立报》报馆在那个时代几乎成了革命党的神经中枢、大本营。

    在上海做《民立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策划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我们今天看来是武昌的革命党人、文学社和共进会推动,其实它是宋教仁“革命三策”中的中策。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失败对整个革命党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黄兴心灰意冷,决定要走个人暗杀的道路,但宋教仁仍然充满信心,他在上海重新规划了革命未来的方案,就是著名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中央革命是在北京发动革命,下策是边地革命,而中策就是长江革命。

     组建国民党,将同盟会发展成公开的政党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迁到北京、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担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成了唐绍仪内阁的灵魂。几个月后,宋教仁辞职。

    在1912年的中国,大概有312个党和相当于政党性的社团,跨党的人很多,黄兴有11个党籍,宋教仁始终只有一个党籍。他所理解的政党是要以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争取人民的选票,在国会里形成大多数,才可以成为执政党。所以,他开始致力于在中国建造一个大党。1912年8月,合并了5个党的同盟会改名国民党,孙中山、黄兴挂名理事长、副理事长,宋教仁担任代理理事长,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袖。

    接下来的时光,孙中山和黄兴基本上离开了政治舞台,但宋教仁认为民国还没有真正建设起来。他认为责任内阁制的国家,大总统应立于超然地位,政党不必争大总统,而旨在组织内阁。1912年10月,梁启超回到北京,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宋教仁开始到处发表演讲,表达对国家外交、财政的观点,刮起一阵“宋教仁旋风”。

    此时,很多人提醒和告诫宋教仁要小心暗杀,他都不相信,坚持要去北京。1913年3月20日,一名叫武士英的兵痞一枪击中了他的要害。很多报纸评论说,一个宋教仁死了,会有千万个宋教仁站起来。事实上,只有庸人才可以用流水线生产,他的生命不可复制。

    ■整理/记者  匡萍

    声音

    且让他如芒刺,如苦胆,时时刺痛我们,激励我们

    长沙岳麓山,民国的八宝山。埋骨于斯者,有陈天华、黄兴、蔡锷等等。可惜,独独没有宋教仁。

    宋教仁的百年之痛,不在于他选取的路线是对是错,而在于很长时间里,如他这般善意的理性,却被非理性的激进所轻易否定;如他这般阳光的建设力,却未成为各派“救国”势力搁置私利、达成共识的主流。因此宋氏之痛,不光是一人之痛;缺乏“渔父”的,也不只一座岳麓山。

    将一个历史人物贴上“绝版”的标签,总需铁硬的心肠。只是,“绝版”不能定格宋教仁。诚如傅先生所言,“宋教仁他不仅活在过去,他同样活在今天,他更加活在未来”。既然还活在未来,既然一百年前的宋教仁还能给我们以阳光的煦暖,那么,自然还是后来者追踵的榜样,谁能预测今后就一定没有可堪比肩的人物?

    现在没有,那就且让他如芒刺,如苦胆,时时刺痛我们,激励我们吧。                             ■文/柳理  《湖湘讲堂》制片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政情
   第A3版:政情
   第A4版:特别报道
   第A5版:特别报道
   第A6版:杂志地图
   第A7版:身心
   第A8版:图表现
   第A10版:调查
   第A11版:调查
   第A12版:记忆
   第A13版:讲坛
   第A14版:百家
   第A15版:悦读
   第A16版:广告
庸人才用流水线生产,他的生命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