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

第A3版
高速收费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动返贫”,深思几许
本报评论员 张英

    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今年1月21日,随着一纸文件下发,山西大同县终于成功“返贫”,开始享受“贫困县”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获得千万元的资金扶助。(2月25日《新京报》)

    在整个社会“奔小康”的现实语境下,大同县却绞尽脑汁“开倒车”,力图返贫,这看似荒谬的事情背后,隐藏的是地方发展在政绩虚荣与资源依赖中的挣扎沉浮状态。其实在通往“贫困县”的路上,大同县并非孤例。某县就曾大肆庆祝自己“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而更多经扶贫致富的地方,更迟迟不愿摘下头上的那顶“贫困”帽子,唯恐因此失去滚滚而来的政策扶助和资金支持。

    在政绩虚荣与资源依赖这两重门下,地方发展往往容易陷入畸形发展心理。大同县成为小康县的背景是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当时为了争取这个荣誉,该县时任领导在一些数据尚未达到小康标准的情况下仍然申报了“小康县”,并赢得了这一“光荣”。为照顾这一面子,该县每年拔高经济指标,同时在地方税收大幅减少后,县财政统计数字仍然连年上涨。在“荣誉”的绑架下,大同县即使是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也无法争取到发展政策的倾斜和资金扶持。

    政绩虚荣带来的窘境让大同县苦不堪言,而邻近县因为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尽管物力丰裕,却不断获得政策支持、资金帮扶,更是成为大同县“开倒车”的最大动力。在发展为本的现实情况下,大同县的这一选择无疑是“识时务”之举,由虚荣到务实的转变,让人嚼出几许智慧。但仔细思量,这何尝不是地方政府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畸形依赖?由于“贫困县”名号意味着被国家政策、资金眷顾的资本和大好机会,一些地方想方设法获得“贫困县”资格,以此减轻发展负担并形成长期的政策资源依赖。

    在这种依赖思想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发展饥渴的驱使下要去获得“贫困”称号。而很多经由“贫困”致富的地方也不肯退出,故意占有政策资源,从而就导致一些真正贫困的地方无法享有资源,最后形成资源错置、加剧着发展失衡状态。

    如果说一开始大同县的“小康县”是短视下的虚荣行为,那么后来的“贫困县”获取则是一种投机行为。虽说是从发展出发,但也难免堕入政策资源依赖的发展陷阱,且说返就能返,也让人对这种制度给予的随意性颇难理解。当然,最该谴责的不只是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与功利投机下的畸形心理和行为,还有“贫困县”遴选机制的混乱、资格认定的随意裁量以及地方发展思维的懒惰飘浮。从“小康”到“贫困”,这种以退为进看似政治智慧,实则因隐藏其中的制度缺失和观念畸形而引人深思。 ■本报评论员  张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
   第A3版:高速收费
   第A4版:都市·公共
   第A5版:都市·公共
   第A6版:都市·公共
   第A7版:热线新闻
   第A8版:财经·专题
   第A9版: 财经·专题
   第A10版:财经·综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移动周刊
   第A13版:世界新闻
   第A14版:体育·看台
   第A15版: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
   第A16版:广告
“主动返贫”,深思几许
非常语录
应将土壤污染的现状和代价告诉公众
百年老油坊命运为何不如德国磨坊
“感动”源自个人利益的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