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运营的近180座机场中,70%亏损,江苏13个省辖市9座机场有7个“吃不饱”。记者发现,江苏不少地市规定所属各单位每年包机出行的次数,甚至出台文件强迫下属单位包机出国出境考察,为机场“输血”。(1月21日《光明日报》)
地方机场建设的这笔“经济账”,经常让人一头雾水。据去年的相关调查,全国180多个机场,亏损的有133个,其中多为地级市、县的机场。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热情高涨地向中央跑航班要航线。按民航局局长李家祥的说法,之所以地方政府对此热情不减,丝毫不受亏损的影响,是因为尽管机场亏损,但这些机场带动的经济量发展是很可观的,因此综合来说仍很划算。
从地方经济总体发展的角度而言,修建机场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面子工程”和“拍脑袋决策”的层面上,相反,它有着助推当地经济的积极作用。江苏盐城当年为引进现代汽车项目,咬牙修建了机场,为此每年花费3400万财政补贴,但由此带动的汽车产业链每年上缴的利税达34亿元,地方政府跑航线的动力正在于此。除此之外,地方机场还能在遭遇地震、洪水等灾难时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兼具盈利性与公益性双重功能。
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使修建机场成为地方政府大力投入的方向之一,但在日常运营维系方面,很明显地方政府纷纷显出力不从心之态。按照民航界惯例,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几无盈利可能,年吞吐量只有几万人次乃至几千人次的支线机场无法解决“温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地方政府想出了“补贴”新招,就如这次被曝光的江苏一些地市下文强迫下属单位包机出境。
这种对机场进行输血的救援手法体现出一种“拆东补西”的心理。机场的保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保有的基础上,必须施以其他手段来维持经营,于是这种责任便摊到了当地各部门、单位的头上。当然,对这些部门、单位而言,这并不是什么苦差事,每年以“支持机场建设运营”的理由理直气壮包机出国旅游考察,反正花的是公款,又何乐不为?
但这种“拆东补西”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原本明令禁止的“公款出国游”又重新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且在此基础上增添的费用必定转嫁到纳税人头上,加重了当地的赋税负担。从财政预算程序来说,这种强制下文要求下属单位掏钱支持机场运营的模式肯定不符合程序,这就又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地方财政预算制度,无视监督与民意。
在持续亏损的现实语境下,下文强迫包机出境的“输血”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地方机场的低迷窘境,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这种违反制度管理、违背民意的“拆东补西”举措,断难使包括机场运营在内的经济建设展翅腾空。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