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

第A3版
雾霾来袭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阅读心态”是否在退化
张英

    北京市社科院最近的相关专题调研显示,文化馆、档案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年均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中从来不去这几类文化场所,资源闲置状况严重。(1月14日《北京日报》)

    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文素养,阅读是一个硬指标。有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 54 本;美国每年每人读书46本;日本紧随其后,40本左右;加拿大17本……中国最低,每人每年只读4.5本。数据的差距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态,而如今,文化馆、图书馆的几乎门可罗雀,又进一步印证出阅读心态的退化。

    其实中国人并非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相反,读书的传统从来贯穿了历史、文化的进程,且这种读书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还包含着“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与责任意识。著有《说文解字》的许慎曾说:“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将著书、读书与垂后鉴古进行了内在联系,而苏轼的“人生识字忧患始”,也将中国读书人的应有担当一语道出。摒弃读书中内含的社会责任感不言,单从个人素质的提升上来说,读书也是令人炼就修养、增强气质的必由之路。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便是对读书意义的朴素阐释。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人文复兴的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书氛围颇为浓厚,周国平的一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次印刷就能超过10万册。残雪的《五香街》被翻译成英、法、日文,引起欧美读书界的轰动。在国内,历史、政治学者福柯的著作一本就可以有超过20万册的印数。不仅仅是文学在当时被广泛追捧,哲学、历史、政治学也成为中国人阅读书目中的常见书籍。或许八十年代因其特殊性而导致了读书风潮的兴起,毕竟之前经历了长时期的“文化荒漠期”,当文化发展开始多元化后,便自然刺激了民间的文化需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阅读风潮在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不求甚解”的浅阅读,以及越来越依赖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知识积累。同时,物质的丰盈击败了精神的追索,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娱乐至上的生活心态使阅读节节败走。许多人可以在麻将桌上日以继夜地奋战,却无法在灯下读书哪怕半个时辰。即便读书,不少人也只是“功利性”、“工具性”阅读,或为应试,或为求职、晋升。

    当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人难以静下心来完成真正的阅读,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很难成为不阅读的理由。清朝名儒龙启瑞曾说:“人虽至促迫之时,亦必有一二刻之闲,可以安坐读书。”读书最关键的不是时间,而是心态,这种心态的培养,来自多年的坚持,来自对知识的勿忽勿怠,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总会更通透,更精细,也更豁达。

    北京的这个调查样本其实是整个中国阅读心态的写照,在越来越有阅读条件的今天,我们的阅读兴趣在丧失,阅读心态在退化,在这种退化之下,其实我们生命的丰富也在日益打着折扣。■本报评论员  张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
   第A3版:雾霾来袭
   第A4版: 雾霾来袭
   第A5版:都市·公共
   第A6版:都市·公共
   第A7版:热线新闻
   第A8版:热线新闻
   第A9版:湖南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2版: 华声军事
   第A13版: 世界新闻
   第A14版:文娱·看台
   第A15版:体育·健乐
   第A16版:专题
   第A17版:财经·关注
   第A18版: 财经·消费
   第A19版:财经·纵览
   第A20版: 财经·专题
   第A21版: 财经·理财
   第A22版: 财经·公司
   第A23版:财经·综合
   第A24版:广告
我们的“阅读心态”是否在退化
非常语录
一分钱透支额度是“吞钱陷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