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

第A3版
救助黑幕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向情绪”是需要因势利导的细流
刘化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7日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弱势群体中一些“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一些不正常的反向情绪的确不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克华案发生后,有人亲热地称其“爆头哥”;哈医大杀医案被报道,网络上许多人在阅读新闻后的心情表达中选择“高兴”;而在常见的民工跳楼讨薪发生时,竟然有人高喊“要跳就快点”…… 反向情绪的出现,乃至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无疑与社会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不相一致。

    其实倒不必过分夸大反向情绪的“恶”。称“爆头哥”的人未必真愿意与周克华称兄道弟,对医生被杀表示“高兴”的人也未必对医生毫无同情,很多时候,这不过是事不关己时表态随意化的体现,抑或只是借反向情绪来表达某种不满而已,或者无聊,或者无知。

    当然,不夸大反向情绪的“恶”并不代表不需要警惕,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小恶也可能发展成为大错。哈医大杀医案,依稀可见当年杨佳袭警案的影子,一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多人受伤,而另一个同样年轻的生命也只能在监狱中漫漫度过,悲剧背后,是否有当年对“称颂”杨佳留下的诱因?而面对跳楼高喊“快点”的冷漠,又何尝不是让自杀者万念俱灰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向情绪是一股细流。虽然细流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让千万条细流汇聚到一起,谁又知道会不会形成令社会道德全面下滑和扭曲的汪洋大海?反向情绪的出现,说到底是更多对社会不满的某种发泄,对反向情绪的引导,自然也应该从减少和消灭不满开始。没有长期难以根治的医生收红包现象,没有饱受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会有对杀医案的欢呼吗?没有年复一年的讨薪难,会有无奈而又悲情的“跳楼秀”吗?

    引导反向情绪,关键并不在情绪本身,而更在于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当每个人都能平等分享社会建设的成果,沐浴社会公平的阳光,反向情绪自然烟消云散。■刘化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
   第A3版: 救助黑幕
   第A4版: 都市·公共
   第A5版:都市·公共
   第A6版:热线新闻
   第A7版: 热线新闻
   第A8版:湖南新闻
   第A9版: 市井新闻
   第A10版:车生活
   第A11版:中国·重点
   第A12版:中国·文摘
   第A13版:中国·重点
   第A14版:世界·视点
   第A15版:世界·视点
   第A16版:黄页
   第A17版:文娱·看台
   第A18版: 体育·健乐
   第A19版:汽车周刊
   第A20版:汽车·焦点
   第A21版:汽车·试驾
   第A22版: 汽车·业界
   第A23版: 教育周刊
   第A24版: 微博日报
   第B1版:财经
   第B2版: 财经·纵览
   第B3版:财经·关注
   第B4版:财经·行业
   第B5版: 财经·消费
   第B6版:财经·理财
   第B7版: 财经·操盘
   第B8版: 财经·专题
公民生存权比市容市貌更重要
非常语录
“反向情绪”是需要因势利导的细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