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

第A3版
广告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尽快拿掉劳教这个“怪胎”
张英

    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工作思路,将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四项改革”确定为2013年工作重点。

    《人民日报》曾于去年撰文称,“‘劳教制度’这一特殊形式的惩罚,制度模糊,违反了《立法法》,已经陷入了不合法的窘境”。而事实上,近年来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呼声,要求尽快将这一“恶法”废除,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正是在这一舆论形势下,饱受诟病的劳教制度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确定为2013年的政法工作重点。

    因劳教而引发的社会争议一直存在,尤其是当劳教演变为一种控制公民自由、侵犯正当权益的手段后,它的合法性更是受到了最大程度的质疑。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劳教”俨然成了一个口袋,不仅违法的人受惩处,甚至普通人也开始被劳教,如任建宇转发微博被劳教、妇女进京探亲被劳教一年、唐山劳教所学员“骷髅死”和“一元劳教案”、“遭轮奸幼女之母被劳教”等案例。在这些案件中,劳教已经凌驾于宪法之上,成了非法剥夺公民权利、无故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恶法”。

    “劳教”起源于我国1950年代颁布的《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当时主要针对没有触犯刑法的,“罪责较轻”的“右派”,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并由国家发放一份工资。但随着“右派”这一特殊政治意识形态产物在历史进程中的淡化,后来的劳教便主要适用于“年满16周岁,符合包括危害国家安全、扰乱工作生产秩序和教唆他人犯罪等违法行为,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人员”。但值得注意的是,劳教制度始终只是一部行政处罚规章,并非刑事法律。

    在制度模糊下,“劳教”的惩处手段却并不含糊,且这种越位之举经常以嚣张的姿态呈现,在法治进程中,这种模糊制度所导致的恶果明显表现出其对法律、社会的破坏。《立法法》等法律的颁布,明确指出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只能由法律设定,而作为行政处罚措施的“劳教”自然显示出自身的“非法”性质。

    这样一部“恶法”,何以“纵横”多年而不被废除?这其中牵涉到的除“制度正义”的迟到和缺席之外,更有诸多的利益勾连在维系着它的运转。由国家拨款的劳教场所,工作人员待遇低下,被劳教的人自然成了劳教场所的“创收源”,曾经就有工作人员在收受贿赂后替劳教人员办理“劳教所外执行”,在重庆市,帮助劳教人员进行“劳教所外执行”的中介甚至有专门的称呼——“捞人串串”,劳教带来的“创收”无疑是这部恶法退出历史舞台的巨大阻力。

    多年的舆论积压,以及法治社会建立中对不适应现代法治要求的制度的反思与纠正,都意味着须尽快铲除类似“劳教”这样的制度怪胎,从当初收容遣送法的废除到拆迁“变法”,这些制度嬗变不仅符合民意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化的需要。希望接下来的劳教制度改革能够落到实处,将其驱逐出历史舞台。■本报评论员 张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
   第A3版:广告
   第A4版:遮挡车牌
   第A5版:都市·公共
   第A6版: 热线新闻
   第A7版:湖南新闻
   第A8版:市井新闻
   第A9版:中国·重点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 中国·重点
   第A12版:国内国际
   第A13版:文娱·看点
   第A14版:广 告
   第A15版: 体育·赛道
   第A16版: 黄页
   第A17版:财经·关注
   第A18版: 财经·关注
   第A19版:财经·纵览
   第A20版: 财经·综合
   第A21版:财经·专题
   第A22版:财经·收藏
   第A23版:财经·操盘
   第A24版: 微博日报
应尽快拿掉劳教这个“怪胎”
非常语录
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要跟得上时代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