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 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广告

第A3版
华声评论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官员“抛售”中透视网络反腐的不可或缺
本报评论员 张英

    近日,多地出现政府机构人员放盘出售的现象,有公职人员甚至一次性抛售8套房产。这个现象不禁令人兴奋,除认为是网络反腐起到了良好的倒逼作用之外,更有人乐观估计官员将“灰色收入”之一的房产大量抛售极有可能会导致房价下降。

    官员“抛售”潮这一现象的出现或可从多层面去分析,但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便是网络反腐所形成的有效倒逼。

    盘点近年被民众掀下马的官员,有绝大部分是因为民众对网络这一技术手段的运用而达成的,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迟迟无法问世的前提下,网络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制度补充,并达到了制度的效果。消极、滞后的体制内监督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很难对官员的贪腐行为明察秋毫,也必会导致在反腐层面上的力有不逮,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民众对贪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同时在技术的辅助之下起而行之,迫使官方与之对话,甚至要求对这种以技术力量为先导的民间反腐模式做出行动回应,从而拉开了新型的反腐战争。

    从一开始以资讯获取和娱乐为主,到如今有意识地运用这股力量进行反腐,民众对网络的认知和运用完成了质的飞跃。“艳照门”、“表哥”、“房叔”,这些代表符号的出现,几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民间在与贪腐官员博弈的过程中,找到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战场”,尽管有人攻击这个“战场”不乏民粹的狂欢特色,但在制度短腿的映衬之下,它仍然不失为一种鞭策与敦促,驱使制度应尽快跟上来。

    严格说起来,网络反腐的性质可以归属于特殊的社会运动。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并非有组织的集体行为,但它的目的是清晰和一致的,在这一点上,它完全符合社会运动的属性。我们从若干网络反腐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民众的诉求,且在这种诉求下所形成的行为选择并非理性全失,这从大量被爆料后经查属实的腐败案件结果中可以看出来。

    任何与正义相悖的经济、公职行为,不可避免地都会陷入被讨伐的局面。19世纪下半叶美国曾掀起轰轰烈烈的“扒粪运动”,在没有现代网络技术支撑的当时,走在前沿的是美国的媒体。目前中国的网络反腐与曾经的“扒粪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基于社会诉求而自发形成的与强势方的对抗,同时在这种对抗之下也都相应取得了成效,“扒粪运动”中一些参议员席位的丧失,网络反腐下“表哥”、“房叔”的伏法,都代表这种社会运动下所产生的威慑力。

    官员近段时间大量抛售房产,未必会导致房价走低,房地产开发税费过高、土地出让金成本越来越高等因素的存在,或许使这种靠官员抛售来“救市”的言论显得有点异想天开,但官员抛售现象的出现,无疑代表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网络反腐带来的危险性,故而急于擦干净自己的屁股,避免身陷危机。在这种不乏喜剧效果的现象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且这种力量与影响,任何人都无法将之阻挡在时代之外。

    ■本报评论员 张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广告
   第A3版: 华声评论
   第A4版: 墓园“抢”地
   第A5版:广告
   第A6版:都市·公共
   第A7版: 都市·公共
   第A8版: 热线新闻
   第A9版: 热线新闻
   第A10版: 市井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 中国·重点
   第A13版:中国·文摘
   第A14版: 世界·视点
   第A15版:世界·万象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 京广高铁全程开通特别报道
   第A18版:京广高铁全程开通特别报道
   第A19版:京广高铁全程开通特别报道
   第A20版: 京广高铁全程开通特别报道
   第A21版:财经·专题
   第A22版:财经·综合
   第A23版: 体育·赛道
   第A24版: 文娱·看台
从官员“抛售”中透视网络反腐的不可或缺
非常语录
有底线,才健康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