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制作的《2012连氏中国服务型政府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政府效能”和“政府信任”均得分较低。前者所获评价最低,在10分制中最高分未过5分。即使在“十佳”服务型政府里,政府效能也普遍在4-5分“徘徊”,位列第一的厦门此项也仅4.47分。
现代政府的核心理念体现于“服务”之上,服务的旨归即“效能”。何谓“政府效能”?政府效能意指集工作效率、行政能力、清正廉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于一体,进而提高执政有效性,获取公信力的一种综合能力。既然按现代治理要求而进行政府转型,那么,效能的体现便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否则,“服务型政府”便无从谈起。
政府效能的考察标准均为显性,如岗位职责的履行状况、公示制度的有无、工作程序的合理与否、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等,这些方面的实施好坏,直接决定着政府效能的高低。在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中,政府效能备受诟病,既体现出了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在此过程中的不适应性,也彰显出一些本该随着转型而改变的制度、行为模式因长期固化而导致的阻滞。
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观念及行为惯性的原因,曾经“一张报纸一杯清茶”的机关生活所养成的懒怠,以及“官本位”之下所产生的优越感,都难以让他们主动积极地迎合政府转型。尽管政府转型已是必然要求,但公职人员个体的散漫与不以为意仍然使得这种转型效果大打折扣。
而相对于政府部门个体的不适应,制度及政府行为模式的缺陷与固化则起着更大的反面作用。跟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目前政府部门存在的机构臃肿、形式主义、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弊端,直接影响到政府效能的提升。一些地方有的职位多达二十几个副职,造成人浮于事、权责不明的后果。而一些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在增加民众办事成本的同时,也使得出现问题时互相踢皮球,无人担责。
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制作的这个调查报告,其现实意义在于,盘点各地方政府在转型中的效果取得的同时,对政府部门如何真正“变身”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参考。“政府效能”与“政府信任”得分的双重低下,实际上为因果效应,效能的不足,自然导致信任的缺失,在须以效能为基础建立的政府信任,若效能体现不佳,则必是空中楼阁。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前行政建设主要目标的当下,政府效能的提升紧迫而重要,这其中“官本位”向“民本位”思想的转变、法律执行的到位、官僚作风的祛除、办事效率与办事程序的统一,努力使政府效能与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都需要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从理念到行为的真正贯彻与执行。更重要的是,转型效果如何,民众才是真正的评判者,转型过程中各项决策与事务的公开透明,使之纳入最广泛的监督之下,无疑也是真正提高效能、达成转型的诚意和关键所在。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