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病最多付10元,药费在10元以上的,全部由新农合支付。
今年10月,株洲攸县在县长胡湘之的倡导下,推出了以“10元看病模式”为基础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民廉价就医、乡村医生规范执业和乡村医生合理收入的问题,基层医改难题由此破题。胡湘之说:“基层医改要深入推进,必须让最底层的老百姓能够受益。”
■记者 洪雷 通讯员 龙雪刚
1
10元看病,小病不出村
今年10月开始,攸县在本县的142家村卫生室试点了10元看病模式,凡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到村卫生室就诊,每次看病最多付10元(中药除外)。药费在10元以下(含10元)的由患者据实支付;药费在10元以上的(中药除外),参合农民自付10元诊疗费,药费全部由新农合支付。
10块钱不仅能看病,还能看好病,一些村卫生室在随后的几天里迎来了看病的小高潮,村民们知道这个优惠政策后,平时轻易不进医院门的有点小病都愿意来看看。为了赞扬新政策,甚至有村民在卫生室门口放起了鞭炮。
县卫生局局长汤大兴告诉记者,不仅是鸾山镇,先期试点的村卫生室门诊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0元看病模式预计今年12月31日前将在全县实现全覆盖。“届时,至少在本县内,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可以一去不复返了。”
2
蹲点调查榨出收入水分
基本药物零利润、10块钱看病,说起来简单,推行起来却要花费很大的心思。“药品零利润,乡村医生原来的收入大打折扣,村医人数众多,补助又难以到位,这样的事谁愿意干?”
要让制度得以推行,首先得让村医心悦诚服,给他们确定工资待遇就成了首要问题。根据乡村医生自己上报的数据,几乎很少有人年收入少于5万元。这意味着如果对村医进行全额补贴,县财政每年要投入1500—2000万元,这将给县财政造成不小的负担。
补助标准定多少合适?县长胡湘之拍板:“派人去和村医同吃同住,现场调查他们的收入情况,据实补贴!”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选取了6个情况完全不同的卫生室,委派专职人员驻点调研。“我们的调研人员和村医同进同出,同吃同住,对他们每天的就诊人数、出诊情况、开出的药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杜绝不规范治疗和大处方等情况,这才了解到村卫生室最真实的收支数据。”汤大兴介绍。
随后,县卫生局定出标准:每个村卫生室门诊次均费用控制在26元以下,超额部分由村卫生室承担;中央和省财政对村卫生室的基药补贴按每个乡村医生4000元/年的标准安排,按照补偿系数和绩效考核结果拨付。县本级财政按照村卫生室基药销售金额15%的标准安排专项补助经费;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20%(即每个服务人口5元)安排补助经费。
如此算下来,乡村医生年收入为3.2万元左右,“收入虽然减少,却是挤掉了不合理的水分,乡村医生也没话说。”收入补贴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村医也从原来盈利性的“私人诊所”步入了公益性的“正规军”时代。
据统计,政策实施后,村卫生室呈现出两升两降:诊疗人次上升20%,群众满意度上升到100%;患者次均费用从50元下降到26元,降幅达48%;患者自付次均费用从25元下降到10元以内,降幅达60%以上。一笔账算下来,全县预计每年可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1500万元。
3
和大处方抗生素说再见
10元看病模式系列政策实施以后,还有一个重要效果就是不见了大处方和无谓的抗生素。
在黄丰桥镇皮佳村,翻看患者的病历存单,患者所用的药多数是廉价药物,每种的价格一般都不超过10元,有的甚至只有两三元。
汤大兴说:“因为门诊次均费用控制在26元以下,超额部分由村卫生室承担,医生多开药,不过是给自己添加负担,自然不会再给患者开贵药。”不仅如此,药价控制也使抗生素类药物不能再随便使用,更有利于患者规范化就医。
“乡村医生受到规范化管理、以药养医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善、农村居民小病不用出村,基层医改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汤大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