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扬帆远航,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项事业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力、财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有这样一个细节,被有心人记录下来:2009年4月2日,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新闻中心的墙上悬挂着3个时钟,分别显示着“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小小的细节,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话语权不断提升,并逐步跻身全球治理核心圈。党的十八大前夕的中国被世界瞩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何去何从?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有西方战略学家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这话很有见地!但趋势是将来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仅仅是经济力量的上升,那只是一种暂时强势的现象,是不能持久的。大国崛起,要有经济准备、政治准备,更要有文化准备。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一位美国教授说过,“十年前在美国曾刮起一股日语热,但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汉语背后没有文化,文化背后没有思想,思想背后没有精神,这个神话也终究会消失。”撇开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谈,美国教授的观点实在是一语中的。鲁迅先生说:“角逐列国要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见《文化偏要论》)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亦是文化现象。国富民强的后面,一定是文化的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为迎接大国的崛起而设计的制度铺垫。
一个大国的崛起,良好国民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社会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进步为先导,这是大国崛起的必要前提之一。据报道,在全球软实力的排名表中,我国名列第八,位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之后,目前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洪峰教授认为,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前,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三个历史性挑战:一是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二是民族素质和民族自信心问题,三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不可能立竿见影,甚至欲速而不达。故文化的觉醒与自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证。中国社会这些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即是公民意识的增强。民众对十八大的企盼与关注,既有对执政党政治路线及施政方针的关心,亦有对改变自身境遇及发展预期的某种期待。这种关注,就是公民意识的体现,其中蕴涵的是一个民族奋进博取的精神风貌。这正是文化的正能量!■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