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迷失黄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喜迎十八大 创造新辉煌

第A3版
迷失黄昏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2年11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万父母为儿女星城孤独“老漂”
独白:入城内心孤苦,回家难舍孩子 隐痛:老年抑郁症陡增 专家:需三方联动
记者 吕菊兰 实习生 顾潇宵

    10月30日,长沙市湘江北路,益阳来的张爹和蔡娭毑住在附近小区,拖着拖车出来购物。 

    记者 龚磊 摄

    编者按

    若你老了,若你每天面对空荡荡的屋子,若你找不到聊天的人。

    如同城里那些孤独的“空巢”老人一样,精神生活的缺位也袭扰着那些为儿女牺牲了自己幸福与自由的“老漂族”。父母身处异地心安何处?是时候了,让我们这些子女们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必须为他们做些事了。

    子女异乡打拼,本该落叶归根的他们,为和子女团聚或照顾孙辈,来到陌生城市,过上了漂泊的晚年生活。这就是“老漂族”。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常住人口7044118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共计636009人,占总人数的9.03%。在这些老人中“老漂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记者 吕菊兰  实习生  顾潇宵

    背井离乡

    “老伴走后,做出来的饭自己都咽不下”

    这几天,长沙降温。刘先贵穿着保安服,站在城南一小区门口引导进出车辆。来自益阳桃江的他,在同村人眼中,很有福气:三个子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大城市安家,两老也不愁吃穿,被大女儿接到省城享福。

    刘先贵的大女儿和女婿在长沙一国企上班,多年打拼,在长沙买了几套房。5年前,女儿女婿搬进阳光100小区,把刘先贵和老伴都接到了长沙。

    刘先贵说,7岁的外孙女在星沙读书,生活学习都由他和老伴负责。

    每天早上6时,刘先贵会步行20分钟,去几里外的小区买菜,老伴做好早餐后,他送外孙女去上学。一回来,两老就坐在家中,四目相对。

    在桃江,刘先贵有空就去庄稼地里,或者料理院子里的几垄菜地,平时打点牌。在长沙,没有熟悉的菜地,也没人会玩家乡的“谷牌”。

    两老住在星沙的市场里,里面多是创业青年,“想找个聊得来的人挺难。”

    让他们苦恼的是,外孙女的课外作业,他们也无力辅导。“我和老伴都没什么文化,孩子很淘气,常常和我们对着干,讲什么都不听。”

    前年春天,儿媳妇生了孩子,老伴去常德照料。刘先贵一个人在家,从未下过厨的他“做出来的饭自己都咽不下”。大女儿就把他接到了自己住的小区,还在附近小区给他找了份保安的工作,外孙女也转到了城区上学。从此,长沙和常德就成了老两口的常住地。

    城内难居

    她逢人爱说“这个毛衣难得出来啊”,怎样出去,又原原本本拎回来

    10月31日下午,徐菊望着窗外瓦蓝的天空出神。在她的记忆里,这是收晚稻的季节,她家种了八九亩田,都是双季稻。往年这时,徐菊和丈夫天刚亮就来到庄稼地收稻谷,一口气干到中午。

    今年八月,丈夫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留下徐菊孤单一人。女儿不放心,便将她接到了身边。

    徐菊和女儿居住在月湖公园周边一安置小区内,一套5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套间里,零散堆满了东西。

    刚来长沙的日子对徐菊来说挺难,只读过小学、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她,一不会说普通话,二也不习惯城里生活。“在乡下8点多就睡了,刚来那几天,觉得城市里吵死了,晚上11点车子还在叫个不停,根本睡不着。”做农活、不习惯早餐不吃饭,而是吃粉吃面吃包子。她老想着回家。

    徐菊说,女儿孝顺,怕她念家,总是想方设法让她适应。 女儿回来后,会带徐菊出去散步,陪她去看广场舞。徐菊慢慢地适应了,她甚至认识了小区里一个带孙的阿姨。她还会在院子里看别人打打牌,不亦乐乎。女儿担心她白天太无聊,买了毛线让她织衣。

    房间里格外冷清,徐菊坐不住,天气好时,便提着装毛线的袋子出去。她逢人爱说“哎呀,这毛线太细了,这个毛衣难得出来啊”,怎样出去,又原原本本地拎回来。

    一次闲扯时,她问女儿日记本里的某人是谁,女儿生气了,  “亲妈也不能随便翻女儿的东西。”徐菊默默地走了,下楼佯装散步,在楼下就哭了。

    徐菊说,她得慢慢融入这座城市,陪在女儿身边,“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不给女儿添负担。”

    乡愁难舍

    她还是更怀念村里老少聚在一起唠家常的场景

    为和子女团聚,不喜欢城市的李娭毑也进城了。

    儿子儿媳都在事业单位上班,孙女也顺利进入大学。2007年,儿子把她从洞口老家接到长沙的大房子里。刚来的时候,老人觉得一切都很好。

    可是日子一久了,她便觉得不对劲了。  “很多人每天都见到,很面熟,但聊天也就是打个招呼。”李娭毑说自己是个地道的农民,没什么文化,和小区里那些读书识字的老人有差距,相比,她还是更怀念村里老少聚在一起唠家常的场景。   

    李娭毑觉得自己融不进大城市,不会像年轻人那样讲究。刚来不久,她用水壶烧水然后放在桌上,儿子告诉她水壶很脏,要放在地上。有一次她看见家人把她的衣服分开来洗,心里更加郁闷。

    即便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在田地里风吹日晒,李娭毑还是觉得村里的生活更好,自由一些。因为思念老家,来长沙这五年,她曾搬回去两次,最终因为舍不得孩子,回了长沙。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名字为化名)

    数据

    长沙现老年人增长高峰

    “老漂族”抑郁者多 

    2010年长沙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长沙市55岁至59岁人口为41.89万人、60岁至64岁人口为32.56万人。未来5年,长沙也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身疾病科主任谌益华表示,近年来,该院每年都会有很多老年人因为抑郁症入院,其中,外地老年人约一半左右。“老年人孤独感增加,常觉得被家庭所忽视、家人缺乏关爱。”

    应对

    三方联动,给“漂”一些快乐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系的邬彬教授说,老人来到陌生城市必然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很难融入新的社交环境。

    目前,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老漂族”的问题,关注相对较少,“老漂族”本不是当地人,对这类人群的管理就属于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关键要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格局。”        

    邬彬教授建议,民政部门应牵头,成立新型的关注“老漂”的“老人之家”。“在西方,老年社区、老年公寓很完善。”邬教授说,而在中国,把老人送去敬老院近乎不孝。如何让“老漂族”、“空巢老人”在他们的老年之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政府、各种社会组织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解决老年人“流泪眼对流泪眼”的可供思考的途径。此外,邬教授建议,子女能在周末休息时多照顾孩子,让忙碌的老人有个休息。

    记者手记

    停一分钟,想想父母

    为了生活,不少年轻人选择在城中坚守,“压力山大”。

    年迈的父母,却为了和子女团聚或照顾孙辈,离开故土,落脚异地。

    不少子女为了尽孝道,希望父母能在城市中团聚。团聚之外,老人们在遭遇新生活环境的种种不适之外,还要忍受孤独和思乡的煎熬。

    为子女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们,漂泊的晚年难言幸福。

    亲爱的,此刻的你,不如停下手中的活,花一分钟时间想想,怎样能让我们的父母“漂”得快乐一些,至少,别让他们在繁华的星城夜色中暗自流泪。

    互动

    “老漂”,城市的一族,请继续说说他们的故事,如果有好的意见和建议,让“老漂”们在这个异乡的城市生活得幸福和舒心,请致电0731—84326110或@三湘都市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喜迎十八大 创造新辉煌
   第A3版:迷失黄昏
   第A4版: 迷失黄昏
   第A5版:都市·公共
   第A6版:广告
   第A7版: 都市·公共
   第A8版: 民生调查
   第A9版: 热线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市井新闻
   第A12版:湖南新闻
   第A13版:警戒线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车生活
   第A16版:中国·重点
   第A17版:中国·文摘
   第A18版:飓风袭美
   第A19版: 财经·关注
   第A20版:财经·综合
   第A21版: 财经·操盘
   第A22版:财经·专题
   第A23版:体育·健乐
   第A24版:文娱·看台
   第A25版:华声军事
   第A26版: 家居·业界
   第A27版:家居·业界
   第A28版:华声健康
   第A29版: 华声健康
   第A30版:移动周刊
   第A31版: 移动周刊
   第A32版:体彩快报
数万父母为儿女星城孤独“老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