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讲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特别关注

第A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佩琦开讲明朝那些宰相们:
严嵩不是奸臣,张居正并非改革家
整理/记者 匡萍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等。

    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掀起一股明朝热,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除了帝王心术,还有官场政治,尤其是那些手握重权、甚至掌握国家命运的宰相们。明朝是宰相活跃度很高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些风云一时的人物在后世却有着不同的评价。

    一直以来,严嵩都以奸佞之臣的形象出现,张居正则被称为中国史上六大改革家之一。近期,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在湖湘讲堂上却抛出一个另类观点:严嵩不是奸臣,张居正并非改革家。

    他为什么这么说?历史究竟如何?让我们来听一听毛佩琦教授解读不一样的严嵩和张居正。

    一、严嵩不是奸臣

    严嵩从小有辅佐帝王的胸怀

    历史上把严嵩列入奸臣传,似乎已经是盖棺定论了。其实历史是人写的,是奸臣呢,还是忠臣?如果争论不下,就投票表决吧,结果严嵩就被列入奸臣传。

    其实严嵩跟大多数官员的经历一样,苦读十年,一朝登得天子堂。科举制度,实在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制度,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平等竞争,在于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严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很高的才能和独特的性格,善于对对子,受到地方官和他的老师的器重。有一次,县官听说这个小孩很聪明,在视察学校的时候出了一个对子,他说: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严嵩小神童马上对出: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县官出的这个对子是很平易的,可他想着帝阙,想着天,心胸不凡。

    古代的读书人,他的最高理想不是自己去做皇帝,而是做一个帝师,帮助皇帝来治理天下。我们看到了这种胸怀,他的起步不错。

    “青词宰相”并非一味顺从皇帝

    嘉靖七年,严嵩奉嘉靖皇帝之命,回皇帝的老家祭告显陵,这是很荣耀的事儿。到了安陆,严嵩按照规定给皇帝写报告,当然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话。同时,他也看到了民间疾苦,给嘉靖皇帝写了一道奏疏,描述河南灾民的情况。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严嵩,他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个奸臣的形象。

    嘉靖皇帝相信道教,要祭天,就是写一种诗词(青词)给上天听。严嵩的青词写得最好,专门给皇帝写祈祷、斋醮的文章,所以有的人把严嵩叫做“青词宰相”。严嵩对嘉靖皇帝很忠诚,经常在他的左右。嘉靖皇帝很看好他,赐给他一颗方印,印上有四个字——“忠勤敏达”。

    那么,严嵩是不是一味地顺从嘉靖帝?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呢?其实,倒也不是。在很多问题上,他有自己的特殊见解,在一些关于灾荒的事务、一些边境问题上,严嵩经常提出和嘉靖帝意见不一的意见,并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是一个有大局观、有国家责任感的官员

    嘉靖二十四年,严嵩的老家分宜县发生灾荒,严嵩把明世宗赐给他的两千余两白银换成谷物分给百姓。他说:我做这些事是为了广恩泽,维护明朝的统治。他是一个有大局观念、有国家责任感的官员。

    嘉靖庚戌年间,俺答(蒙古人)带着军队来到了北京城下。严嵩说了一句话,可能让我们心疼,他说“虏饱自去”,他们抢够了就走了。那他是不是卖国、卖百姓?不是,他也主张抗击。实际上,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作为谋国大臣,他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不是在政治政权,而是经济问题。

    太子是国本。君主社会,要有太子。但嘉靖皇帝不封太子,认为两龙相见不吉祥。在这种问题上,严嵩提出了不同意见,说自古帝王莫不以预建太子为首,皇上一登位就得立太子。这,在忠臣来说,就是谋国的大臣。虽然,他谋的国,是个一家一姓的国,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但那种直言敢谏的精神,是应该提倡的。

    二、张居正并非改革家

    他要除掉权力对手,自己走上前台

    张居正这个人,心有城府,他独尊相体,用现在的话说,最摆丞相的架子。这个个性的养成,除了他的天然的禀赋以外,他也看惯了朝中的明争暗斗。

    嘉靖帝的儿子明穆宗死的时候,要求李太后依靠宦官冯保和内阁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性格刚直,他曾说:十岁的小孩子,做得了什么事?这个话,不幸传到李太后的耳朵里了,李太后非常不满。这时朝中还有一派势力,就是以冯保为代表的宦官势力。高拱本着儒家的理念,想清除这股势力,所以他给太后写了个报告,列举了冯保很多劣迹。张居正知道高拱要拿掉冯保,他看到了机会,给冯保通风报信,结果冯保的哭诉正中李太后下怀。第二天,高拱被拿下。

    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在很多观众的眼里面,张居正是一个神化的人物啊!他不是一个改革家吗?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能人吗?怎么使用这样卑劣的手法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呢?其实政治对手仅仅是权力对手,他要除掉他,自己走上前台。

    一条鞭法使劳动力得到解放

    张居正上台以后,他首先罢免了很多不称职的官员,他执政还有一个理念,叫做“尊主权,克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可以说,加强管理成为张居正治国的一大特色。

    张居正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就是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赋役制度的一个改善,简化征收手续,收一笔钱了事,之后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鞭法最早在江西实行,推行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海瑞。当时海瑞、庞尚鹏这些人已经开始在局部推行改革的尝试。张居正在万历九年完成对全国土地的清丈以后,他认为条件成熟了,可以把这种方式推广到全国,于是以皇帝的名义下令推到全国。

    这件事情影响甚大,它改变了传统的赋役制度,劳动力得到解放,国家和劳动力之间,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缴纳一定赋税后,可以从事一个赚钱的行业,这种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张居正是治世能臣,并非改革家

    张居正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给他一个称号——改革家,改革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我们认为是历史上具有推动作用的、革新的、甚至有革命意义的进步人物。但我发觉近几十年来我们对张居正的评价越来越高,他几乎成了圣人,一个没有缺点的大英雄、时代的榜样。

    我们称他改革家,那么实际上他的作为都包括哪些方面呢?用张居正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尊主权、课吏职”,一条鞭法并不是他制定的。可以说,张居正所做的事情,不是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和改变,而是加强固有的制度,加强中央的集权,通过考核官员的政绩,达到政令的贯畅。所以我觉得使用改革家来称呼张居正,有点不符实际。

    那么张居正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世能臣,是他的力量和他的群体的力量使明朝的江山继续延续。这样评价张居正就已经够了。不必给他戴上什么改革家的桂冠,改革家是我们近些年来的一个政治话语。

    (本文素材由湖湘讲堂提供)

    ■整理/记者  匡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特别关注
   第A3版:特别关注
   第A4版:2012·健康中国人
   第A5版:2012·健康中国人
   第A6版:2012·健康中国人
   第A7版:调查
   第A8版:访秋
   第A10版:大家
   第A11版:对话
   第A12版: 杂志地图
   第A13版:悅读
   第A14版:百家
   第A15版:讲坛
   第A16版:广告
严嵩不是奸臣,张居正并非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