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周末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特别关注

第A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是“宇宙强国,幸福小国”? 太空会升起一轮“红月亮”?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6月9日,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火箭组合体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美国太空武器想象图。

    6月24日,3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后,面对镜头向大家招手致意。

    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

    神九飞天,国际社会一片惊叹。有人赞扬中国航天工程“十分完美”,有人揶揄中国是“宇宙强国,幸福小国”,有人臆测21世纪的太空或许会成为美中冲突的导火索,甚至指责中国“太空野心日益膨胀”,中国人“正倾全力主宰宇宙”,担心太空会升起一轮“红月亮”。

    中国航天,是空间强国,还是潜在威胁?

    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而面对“成本高昂”、“劳民伤财”的某些国内质疑与指责,我们必须谨防明清海禁思想的现代翻版。因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因为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我们已经为当年的海禁思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壹

    中国航天

    是空间强国,还是潜在威胁?

    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6月24日,神九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手控对接。至此,中国成为美俄之后第三个完整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目标也基本完成了第二步的关键节点。然而人们在关注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就时,国际舆论必然不会单纯称赞。贬损,忧虑,不同的国际表情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心态。

    称赞:“如果下次走上月球的是个中国女人,请不要意外”

    神九飞天,与天宫对接,特别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 海外媒体迅速予以报道,赞叹中国载人航天的这一最新成果及其未来发展蓝图。 

    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在头版显著位置登载了航天员刘洋飘浮进入天宫一号的照片并发表社论,阐述“神九”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不亚于杨利伟完成的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飞行。

    《经济学家》则评论道,将女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用了4次载人飞行,苏联用了6次,而美国人则等到了第38次,“如果下一次走上月球的是个中国人,而且是女人,你真的不要感到意外”。

    英国《卫报》登载的文章指出,成功对接使中国距离约十年内建成空间站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在一些媒体和机构眼里,中国甚至被想象成“世界唯一有能力实现空间采矿的强国”。

    贬损:“真正的空间大跃进不是这样子的”

    有称赞,就有贬损。《韩国日报》评论称,中国是“宇宙强国、幸福小国”。文章说,中国让全世界看到自己作为大国崛起,但中国是否是真的大国仍存疑问,从最近发生的陕西妇女被强制堕胎就能看出,中国距离真正的大国“还远着呢”。文章还贬损称,一个能征服宇宙的国家连本国食品安全都解决不好,“希望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自信能给自己带来更审慎评价自己的机会。”

    “真正的空间大跃进不是这样子的,”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展过慢。文章说,中国直到2003年才进行首次载人发射,2005年将两个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是3个。与之相比,美国1961年至1963年间执行“水星”计划时进行了6次发射;1965年3月到1966年11月执行“双子座”计划时进行了10次发射。中国很早把女航天员送上太空倒是不错,但再早也比苏联首位女宇航员晚了49年。

    忧虑:“有一天仰望太空时,也许会真的看到一轮红月亮”

    神九发射、对接成功后,日本各大媒体均以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指出,日本非常警惕大陆的太空战略,担忧大陆是不是已经具备了摧毁军事卫星的能力,但日本的宇宙预算其实一直是囊中羞涩,因此日本对自己没有一个长期的宇宙战略感到非常不安。

    《外交政策》的警告则透露着美国式的危机感。该报称,中国太空探索的目标之一是开拓月球。虽然对大多数人而言,月球似乎遥不可及且令人生畏。但想想18世纪和19世纪俄英宣布主权时,阿拉斯加和澳大利亚同样遥远又可怖。所以,不要不屑地认为中国的月球殖民地纯粹是幻想。“要是我们现在不采取措施阻止,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的孩子仰望夜空时,会真的看到一轮升起的红月亮。”

    贰

    国际航天格局

    由美俄“二人转”

    到美俄中“三国演义”

    有舆论认为,中国的空间进步意味着世界航天格局进入美俄中三国时代。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航天一直遵循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的座次,但进入新世纪后,突飞猛进的中国载人航天不仅把日本挤到身后,也超越了至今未发射过载人航天器的欧盟。

    美俄争当“领头羊”

    总体来看,在世界航天排行榜上,美国与俄罗斯仍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

    美国正全力维护其太空“霸权”地位。总统奥巴马2010年4月公布了美国新太空探索计划,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至少延长到2020年;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商业空间运输系统和新技术的开发,努力使美国的太空探索活动持续、稳步发展。

    2011年6月28日,奥巴马又发布了新的《国家空间政策》,作为美国今后开展航天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并明确提出,允许私人企业参与宇宙飞船的设计和制造,赋予商业太空探索更多活力。 

    俄罗斯为争夺世界航天业“领头羊”的地位,其航天力量呈现“复兴”之势。2011年4月7日,时任俄总理普京在俄航天事业发展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将继续提高航天发射数量,除继续研发轻型、重型运载火箭来搭载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外,还将在2015年前研发出30余个新型航天器和系统,包括核能太空飞船。

    2011年是加加林实现人类太空飞行50周年,但令俄罗斯各界想不到的是,这一年竟成了航天业的多事之秋。从年初开始,俄罗斯竟发生了5起重大航天事故。

    “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行列。”

    近几年,中国航天发展势头迅猛,正努力由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

    2010年全年,包括“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5颗北斗导航卫星等在内,中国共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全部获得成功。这也是冷战以来首次有国家发射的卫星数量赶上美国。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行列。”

    2011年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密集,全年共完成了20多次发射任务。在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在下半年发射了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飞船,并在年内完成了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另外,中国继续加紧建造“北斗”导航卫星系统,2020年前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其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介绍说,在航天方面,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航天器100多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成功进行了45次运载火箭发射,将自主研制的51颗卫星发射上天,形成了气象、资源探测等多个卫星系列。

    据介绍,到“十二五”末期,中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平台、动力与推进技术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卫星应用、航天电子等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得到巩固。

    叁

    空天战场

    争夺“制天权”

    “星球大战”离我们还远吗?

    进入太空本是人类的纯真梦想,航天理论三大先驱之一、俄罗斯火箭专家和宇航先驱齐奥尔科夫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是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然而,在1883年画下宇宙飞船草图之际,齐奥尔科夫是否想到,他的梦想之地,将有可能成为人类新的战场?

    反卫星能力:中国能把美国打回50年前?

    神九升天后,舆论中出现一些耸人听闻的声音:中国“太空野心日益膨胀”,中国人“正倾全力主宰宇宙”。美媒表示,“神九”将成为“射瞎或摧毁敌对卫星”的太空作战平台。有香港媒体甚至指出,“若美国卫星体系遭中国重创,美国的战力将退到上世纪60年代”。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航天的关切和忧虑由来已久。

    早在2000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首度宣称中国正在研发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并称这仅仅是中国为削弱美军在外太空的主导权所着力打造的一系列作战能力中的一小部分。

    随后,在媒体有迹可循的报道中,从2004年开始,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相关试验,最终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的第四次试验中取得成功,击落一枚已经报废的“风云-1号”气象卫星。这一成功试验,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神经。

    2007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自主飞行到第31圈后,从轨道舱顶部向太空释放了一颗伴飞小卫星,尽管被用于和平的目的,但在美国看来,却展示出了实际意义上的反卫星军事能力。

    尽管早在2009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曾绝决表示:“中方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太空,反对太空武器化和太空军备竞赛。中方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太空军备竞赛,中方这一立场没有改变。”

    但经历过冷战美苏太空竞赛的“超级大国”美国,总是免不了用怀疑的眼光在太平洋对岸东方新秀的身上上下打量。

    肯尼迪:“谁控制了宇宙,谁就控制了地球。”

    20世纪末以来,从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战争,卫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的卫星技术是前所未有的,对伊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太空战。

    对此,航天卫星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嘉墀有一个经典评价:空间力量正在成为新型战争的核心支持力量,空天战场开始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就曾预言:“谁控制了宇宙,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里根政府在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旨在充分利用太空的巨大军事价值。

    2001年1月22日-26日,美国首次实施设想一些国家威胁美国太空系统的“施里弗-2001”太空战演习,并声称是为了检验美军转型中的航天作战能力。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太空竞争,俄罗斯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组建独立的航天兵部队。不仅如此,俄罗斯还积极研发具有击毁任何类型的导弹和超音速航空器的S-500导弹系统,以对抗美国计划部署的天基导弹系统。

    迄今为止,具备航天能力的国家已由美俄两个国家增加到60多个国家,已有近200个国家应用航天技术的先进成果,其中约有70%用于军事目的。

    2012年 6月26日,日本国会通过《独立行政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法》修正案,决定删除原法案中太空开发“限于和平目的”的条文,从而使其可以进行防卫研究,并将日本的太空开发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日本的航天政策再次“松绑”,军事色彩逐渐浓厚。

    肆

    开发太空

    中国人不能呆在地球上

    “坐吃山空”

    探索利用太空资源将极大地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造福人类。相反,太空军事化是极度危险的,诸如“星球大战”之类的计划势必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2011年4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说,中国将始终恪守外空条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动都应为全人类谋福利。

    中国人不能呆在地球上“坐吃山空”

    就在神九发射时,中国民间也出现了神九“成本高昂”、“劳民伤财”、“应更多关注内部民生”等各种非议,对此有评论家认为,指责“神九劳民伤财”的言论实际是明清海禁思想的一种翻版。

    近代西方国家走向海洋,突破的是封建国家生产、资源、市场的局限。进入21世纪后人类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不断凸显,突破这个极限的关键领域就是太空。哪个国家更快更好地掌握开发太空的能力,哪个国家就能更多掌握未来的优势。

    时评家陶慕剑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工业品产量最大的国家,消耗能源和各种矿产都已达到天文数字,“如果不寻求在太空领域开拓能源和矿产资源,早晚会在地球上‘坐吃山空’”。

    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和开发,始终以和平利用为目的。

    航天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随着中国航天的持续发展,航天成果正深深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观经济方面,航天成果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各类时髦运动鞋中的“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在4D影院的特效座椅体验坐过山车的刺激,得益于原本应用于航天领域的发射车技术;甚至防噪音耳塞这种常见于学校、办公室的小物件,最早也是为航天员设计的……

    宏观经济方面,载人航天活动的相关产业正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欧美国家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会产生8~14元的带动效应。虽然中国航天产业年均投入上百亿元,只能产生5~6倍的辐射效果,但即便这样,此前“神五”、“神六”辐射的产业链也达12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载人航天的高标准会刺激企业研发和产品质量提高,推动“中国制造”加速变身“中国智造”。

    未来十年,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距离追上美俄那样的空间超级大国还很遥远”。这是路透社18日针对神舟九号的评论。澳大利亚太空专家莫里斯也认为,中国在太空领域达到与美俄相当的水平至少还需要10年。

    对此,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总指挥黄春平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航天赶超俄美的黄金时期。据黄春平预测,我国明年肯定要实施登月计划,长征货运飞船火箭也可能在2014年发射,同年,长征5号空间站的火箭也会发射。至于接下来的载人、建立空间站——这都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

    航天是一种综合的高科技,体现一国的经济实力、工业水平、科技基础。据了解,现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前进,全部依靠自己的专家人才,形成自主发展的优势之一。

    中国在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时,也注重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展了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以及商业发射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月球探测任务实施期间,中国与欧洲空间局也开展了紧密合作。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谈到奉献了一生青春与热血的祖国航天事业,黄春平引用了这样一句哲言。

    正如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太空归来后所说的,面对太空,我们都是地球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进步,正是促进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事业整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参考消息》《世界报》等 

    ■整理/见习记者 卢小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特别关注
   第A3版:特别关注
   第A4版:图表现
   第A5版:图表现
   第A6版:杂志地图
   第A7版:大家
   第A8版:周末看点
   第A10版:对话
   第A11版:悅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新知
   第A14版:温故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身心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