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特别关注

第A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栋楼 这些人:难以忘却的大报与大楼
文/记者 刘玉锋 见习记者 李婷 姜琴

    湖南日报社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社址大门。(资料图片)

    即使这幢旧楼最终被拆除,即使这家报社以全新的规模和姿态进入未来,当年的脚步声和咳嗽声仍可能一再回响,潜入很多人的梦乡。

    ——韩少功

    2012年7月1日,湖南日报传媒中心正式奠基,也标志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湖南日报大楼,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从当年的经武路261号,到今天芙蓉中路一段440号。从苏式大楼到现代大厦,时光流转60多年,变的是门牌号码、建筑风格、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历史根基、文化传承、媒体责任。

    老大楼、新大厦。沉淀近百年湖南报业的历史荣光,凝聚数代湖南报人的开拓之功,昭示新时代、新传媒的新图景。在老楼里来往的人们,见证了这一切。用图文记录历史的几代湖南报人,也将成为难以忘却的历史。

    壹

    当年的经武路是民国初年在原城墙基址上修成的一条马路,现已不再存在,拆宽成了芙蓉路的一部分。261号原为国民党新一军军长潘裕昆的公馆。还记得二楼大厅门首,木板上刻着的联语是:“门有骅骝开道路;座看鹰隼出风尘。”当学生时,我从这座新建的红砖洋房前面走过几回,见有卫兵站岗,很是气派。

    ■钟叔河 (著名出版家,曾任《湖南日报》编辑、岳麓书社总编辑等。以《走向世界丛书》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

    “也许他自己很快便忘记了,却给了我做文字工作的一点自信。”

    1949年8月4日,湖南日报社第一任社长李锐和第一批报社人员经过半个月的步行,从武汉抵达长沙东屯渡。下午7时,报社80多人由两辆大卡车迎接,欢天喜地到达市内。8月5日,长沙正式宣布和平解放。   

    进城后,李锐接管了位于蔡锷中路的原《中央日报》(湖南版)的设备和部分人员。整个编辑部百来号人,分散在三公里、惜字公庄、局关祠等六七个地方。经武路261号已经无人居住的潘公馆成为主要的办公地点,因为这里离省委机关近,平时经常要递送资料,方便。上世纪50年代,省委很多机密文件都是由省委机要处送过来,由领导看过后再送回去。

    原湖南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84岁的尹岳中先生至今还记得他当年骑着单车送这些文件到省委的情景。他记得当时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对李锐十分信任:“有的机密件只给李锐看,不许给其他人看。”

    作为第一任社长,李锐成为当时湖南日报社的灵魂人物。在著名出版家钟叔河的印象中,李锐有个习惯是上晚班有什么意见,就用红笔批在大样上。钟叔河刚进报社时,李锐在他与一名“老”记者的通讯中选择了他的稿子,并就此事专门批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选用稿件要看文章,不要看作者的名字,老同志的文章未必都好,新同志的文章未必不好。

    多年后,回忆起这件小事,钟叔河仍觉温暖: “批发通讯稿,对他来说,不过日常工作百忙中之一小事,我曾多次见到他批过的大样,四个版上密密麻麻好多条。也许他自己很快便忘记了,却给了我做文字工作的一点自信。本来没准备在报社呆好久的,这时却打定主意呆下来了。”

    当年长沙一流舞厅的地板,是芬兰木料

    为解决办公住宿的问题,湖南省委特批给湖南日报社54亩土地。1950年,湖南日报大楼动工修建,由当时的总编辑朱九思负责指挥。1953年秋天,大楼落成,虽然只有三层,却是当时长沙为数不多的高楼之一,一直运转到现在。

    当时的7字型大楼,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风格,据说是仿照苏联保密局的结构修建的。房子的建筑质量很高,防6级地震,很坚固。在尹岳中、赵复志等报社老员工的记忆中,这栋楼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维修,直到现在地面都没有开过缝。上世纪70年代,因为报社办公室不够用,7字型大楼又往上加了一层。后来又增建了南楼和三办公楼(即现在的华声在线办公楼)。

    至今让尹岳中这些老报人津津乐道的,是当时湖南日报社三楼还搞了一个堪称一流的舞厅。地板是芬兰木料,灯光漂亮,装饰高雅。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文革前,报社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舞会,几百号人涌进来,省委书记也来跳过舞。曾任总编辑的蒋显礼当时是报社篮球队的主力,有时候每周进行两三次比赛,好多单位的篮球队都到报社来打球,每天看打球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上世纪60年代的苦日子里,不少人得了浮肿病,尹岳中记得大家不仅在报社大院空坪隙地划块地种瓜栽菜,还派出人员去滨湖农场种菜养猪,以改善职工的生活。

    贰

    我出生在新湖南报报社的宿舍里,报社社址就在长沙老城区的小吴门附近,铁路从报社旁边经过,运煤卸煤的火车日夜不停地发出咣咣当当的声响。上世纪50年代,小吴门附近的街道开始繁荣,报社对面是便河街巷:简陋的南食店、街上各种手艺人,烈性的辣椒味熏得整个巷子里的人打喷嚏,食客们光着膀子,扯着大嗓门说话,那种短音节、重尾声、高八度的长沙话,像雷声一样在巷子里滚来滚去。

    ■残雪(著名女作家)

    “喝稀饭时,父亲就带着全家人一起舔碗,舔了一遍又一遍,跟洗过的差不多。”

    荷花池、经武门、兴汉门……以湖南日报老大楼、新大厦为核心的这个地理圈,自古烟火鼎盛,人气兴旺。这个生命不息的生活场与人文圈,不仅使历经风雨的湖南日报老楼独具气质,生活在这里的几代湖南报人的时代命运,今天也已经成为了历史。

    著名作家残雪的父亲邓钧洪,是湖南日报社第三任社长。她的童年,就在这座院子里度过。在她的记忆中,报社旁边的铁路、运煤卸煤的火车、对面的便河街巷是古长沙的城隍区,都令她记忆深刻。这些场景极大地滋养了残雪的心灵世界, 但1957年开始的“反右”风暴、随后而来的“文革”,使一大批优秀湖南报人的人生命运瞬间被逆转。残雪一家人也被迫迁到岳麓山半山坡上的集贤村,挤在12平方米左右的旧平房里。“喝稀饭时,父亲就带着全家人一起舔碗,舔了一遍又一遍,跟洗过的差不多。”

    “我将近5年来发表在《湖南日报》的稿件装订成册,终于敲开了高考报名站厚重的大门。”

    1977年,“文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这栋大楼和《湖南日报》一起迎来了新生。下放在汨罗一个小山村的一位名叫李凌沙的年轻人,这一年也因为《湖南日报》改变了命运:

    “1977年10月,恢复全国高考的惊雷在中华大地响起,我心中激起了藏抑已久的理想波澜。但当时我被告知,因为只有初中毕业,不能报考大学!为争取这今后永远不可能再来的机会,我向上级招生部门写信强烈呼吁,终于盼来了答复:‘根据你的情况是可以报名的,但必须有本单位的证明(证明你具有高中的文化水平,以及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同时,将你的成果带到报名站作参考,由他们送县招生委员会审查,最后转地区招生办,作为文化考试的参考之一……’于是,我将近5年来发表在《湖南日报》的稿件装订成册,终于敲开了高考报名站厚重的大门。那年11月,一个大雪初霁的明媚冬日,我和全国570万考生一道,跨进了曾经梦牵魂绕的考场。后来听说,这是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比例不过1/29。正是这次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大学毕业后,李凌沙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文科毕业生分配至湖南日报社,成了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后来出任湖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老楼是我的心灵驿站,是我的福地,是我做梦常梦到的地方。”

    而 1978年调入《湖南日报》文艺部的谭谈,两年后则在这里创作了他的成名之作、中篇小说《山道弯弯》。

    小说写在湖南日报的稿纸上,挺厚,一百七八十张摞在一起,有一寸多高,谭谈只好用细铁丝当绳子,把它们订在一起。小说的第一位读者,是当年在涟邵矿务局宣传部工作、后来成为电视湘军领军人物的魏文彬。他拿回去连夜阅读,被深深吸引,以至手被细铁丝的头扎破了都不知道痛。1984年,谭谈调湖南省作协,成为专业作家,后来成为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也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文革”后重新布局调整湖南省新闻出版业、湖南广电影视业等,湖南日报社的一大批优秀编辑、记者、通讯员成为各个文化领域里的精英骨干,支撑起了湖南文化事业的新发展。

    2012年6月28日,得知湖南日报大楼即将拆除,曾经在《湖南日报》文艺部工作、后曾担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的叶梦,专门为它写下一段话:“老楼是年经甲子的老建筑。俄式结构,厚重,空间大。我上世纪80年代供职于此,在北二楼西大办公室呆了三年。我在那三年的工作、读书、创作思考,与这栋楼的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老楼之于我是温暖的,它的每一个空间都在我的记忆里鲜活如初。它的空间温暖了我的灵感,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老楼是我的心灵驿站,是我的福地,是我做梦常梦到的地方。始信建筑空间对于灵魂的影响。”

    叁

    我相信,即使这幢旧楼最终被拆除,即使这家报社以全新的规模和姿态进入未来,当年的脚步声和咳嗽声仍可能一再回响,潜入很多人的梦乡。

    ■韩少功(著名作家,翻译家,曾任海南省文联主席,为湖南日报副刊作者)

    那时摸黑前行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成为这栋老楼的关键词。1995年成立的三湘都市报社,标志着湖南日报社开始走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2001年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更成为湖南报业文化产业的新起点。随着都市报的发展和集团的扩大,更多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开始走进这栋大楼。这栋大楼盛满了他们的青春记忆,更与他们的事业融为一体,见证了新时代湖南日报社快速发展的历程。

    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日报社工作、现任湖南日报专题新闻部副主任的刘银艳, 还记得自己第一年来报社时,记者们没有配备电脑,稿子还是手写,从写初稿到成稿,可能要誊上四五遍。为了做出点成绩,她有时候会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两三点:“这栋楼楼层特高,上一层楼要拐三个弯,晚上走楼梯时没有灯,心里挺害怕,只能麻着胆子往前走。现在想想,那时摸黑前行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

    她记忆最深的,是每年元旦新年的夜晚,报社绽放的烟花照亮这栋充满历史感的大楼。还有大楼后面的花园。她喜欢花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和春天把花开到办公室窗前的桃树。老楼拆迁在即,她计划着哪天要去花园和同事们拍照留念。

    “它们别有一番动感和柔情,恰似公正、严谨的新闻之中要有感情,要有对爱的诠释和传递。”

    和刘银艳一样,三湘都市报《都市周末》的见习编辑匡萍也喜欢老院子里的这座花园。花园中央有一个小水池,她喜欢下雨天站在楼上窗前,看水池里激起的一圈圈波纹。“它们别有一番动感和柔情,恰似公正、严谨的新闻之中要有感情,要有对爱的诠释和传递。”

    2012年4月,快速发展的《三湘都市报》进行了又一次招聘。匡萍和几十名90后年轻人一起走进了这栋大楼。她觉得,初次见到的这栋大楼,不高大,却四四方方,挺庄重和威严,“这是一个适合做新闻的地方”。水池波纹与新闻理念之间的感悟,是她在这里短短两个月的一大收获。

    这群大部分刚刚大学毕业的孩子,被称作老楼里最年轻最新鲜的血液,也将成为这栋老楼里最短暂的停留者。对他们来说,老楼的拆除与新大厦的重建,与自己人生新的起航,有着某种象征希望的征兆与鼓励。他们相信,湖南日报社的明天和他们的明天,一定都会更好。他们也渴望,有一天他们的故事,将在新大厦里书写并流传。

    2009年8月15日,《湖南日报》创刊60周年。称自己是“从湖南日报副刊版面走向文学大世界”的著名作家韩少功,曾特别为此写下《重访旧楼》的文章:“我相信,即使这幢旧楼最终被拆除,即使这家报社以全新的规模和姿态进入未来,当年的脚步声和咳嗽声仍可能一再回响,潜入很多人的梦乡。”

    2012年7月1日, 湖南日报传媒中心正式奠基,经历59年风雨的老楼,进入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

    终有一天,新的大厦也会变老。世界永在变化,但总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人们内心深处,比如那些潜入梦乡的脚步声和咳嗽声,所有美好的、温暖人心的一切。

    (特别鸣谢李冰封、尹岳中、赵复志、蒋显礼、夏阳、唐大柏等湖南日报社老报人接受采访、提供资料)             

    ■文/记者 刘玉锋 见习记者 李婷 姜琴

    重访旧楼

    ■韩少功

    迁居异乡20多年,每次回长沙都发现老房子越来越少,颇有知交渐零落之感,其中地处经武门的湖南日报办公楼,在群楼竞起的发展高潮中相形见绌,不再堂皇和光鲜,却总是让我远远地多看一眼。

    有一次我甚至走进旧楼,在光线暗淡的楼体里转悠一圈,与很多陌生面孔擦肩而过,似乎是来办什么事,其实什么事也不办。

    我只是来寻找零乱的记忆。我熟悉这里的大门,这里的楼道和门窗,还有曾经在这里伏案的老袁、小鲁、老张等等,曾经在这里叩门的小林、小聂、小彭等等。当时媒体品种不多,文学园地更有限,很多写作者就经常在这里出入,从湖南日报的副刊版面走向文学大世界。作为一个晒得皮黑的知识青年,我也曾经带着乱七八糟的诗歌、散文、曲艺、杂文闯入此楼,东张西望,抓耳挠腮,虽然多遭退稿,但编辑们的耐心与诚恳,其他作者的热情与友爱,却给我留下心头一脉温暖,并成为遥远乡间一盏油灯下恒久的希望。

    我相信,即使这幢旧楼最终被拆除,即使这家报社以全新的规模和姿态进入未来,当年的脚步声和咳嗽声仍可能一再回响,潜入很多人的梦乡。那时候,我仍会回过头来,向你们绽一脸来自水稻田和红薯地的傻笑。

    你好,你们好,我又送稿子来了。

    (本文发表于2009年《湖南日报》副刊“我与湖南日报”专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特别关注
   第A3版:特别关注
   第A4版:图表现
   第A5版:图表现
   第A6版:杂志地图
   第A7版:大家
   第A8版:周末看点
   第A10版:对话
   第A11版:悅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新知
   第A14版:温故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身心
这栋楼 这些人:难以忘却的大报与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