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一家农业公司签署了共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协议。基地按股份制公司运作,学院与公司共同参股,共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种子种苗研发,共同制定行业种植加工标准;基地还是学院的实训基地;公司从毕业生中选聘员工。这种股份制合作方式,是学院校企合作机制的全新尝试。
■记者 黄京 王卉珍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蜕变,对高职院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会。面对这个转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实现了人才培养由规模向内涵、由传统向现代、由大众向特色的转型。
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除了股份制合作外,学院还采取了多种人才培养方式。2011年,学院与长沙一家电子公司合作创办了“校中厂”,引进企业到校内设厂。学院在一定期限内免费提供场地,企业出资建设厂房、引进设备;双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技术研发;工厂接受学生的观摩见习、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老师锻炼;企业吸收毕业生进厂,并向其他公司推荐就业。校企双方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融化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坚冰。
2008年,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的支持下,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集结了30多家农业、农机企业,以及10多所职业院校的精英。2009年,学院与隆平高科合作开展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打造中国援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国际化适用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一批学员被派遣出国执行援外项目。
近几年,学院将农业类人才培养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专业重心从产中向两端发展,注入艺术和都市元素,开设了都市园艺、花艺、环境艺术设计、宠物医师、食品安全等专业。其中,花艺专业更是填补了省内空白,培养出来的人才特别受市场青睐。
去年,该院正式启动了以提升内涵水平为目标的“六个一”工程。该工程投资上千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对10个专业进行重点改造,对60门课程进行提质建设,重点建设基础和专业实训平台40个,启动“百位教师下企业,百位能工巧匠进课堂”的师资培养计划,让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相应资源做支撑。
老校里百年古树成群,红花成簇
成片的香樟枝叶繁茂,冠大荫浓;茂盛的合欢树绿荫如伞,红花成簇;绿篱上的藤蔓在阳光下舒展身姿;花圃中的鲜花竞相绽放……这不是生态公园,而是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景观。
“学院的古树都是原生态的,省内保存有这么多古树的高校已经很少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负责人陈洪说。记者看到路旁山坡上一棵伞状大树,冠幅约25米,树干要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住。陈洪指着这棵树说,“这是学院最大的一棵合欢树,又叫‘毕业树’。”树下看书的杨同学告诉记者,“我最喜欢学院的环境,绿树成荫,伴着鸟语花香,读书的压力都变小了。”
据该校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付爱斌介绍,学院分东湖和马坡岭两个校区,占地975亩,绿化面积近3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8%,现有长沙市政府挂牌登记的百年古树11棵,其中110岁的香樟有10棵,108岁的苦槠1棵;50年至100年的香樟312棵。这所黄兴、毛泽东和徐特立曾任教过的百年老校,在幽幽古树下积淀出百年文化。
这么多古树名木该如何保护?“学院制定了不准破坏一草一木的相关规定。有一次一辆卡车从路边经过,挂坏了树枝,学院立即召开会议,对分管部门进行问责。”学院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