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31日讯 在长沙市雨花区的雅塘村小区住着一对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年夫妇。小区的楼道和路边街道,成了他俩堆放垃圾之地,臭气熏天的居住环境让居民们苦不堪言。“谁能帮他们改了捡垃圾成瘾的毛病?”邻居们又恨又怜,向本报求助。
楼道间垃圾成堆,恶臭熏天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雅塘村小区29栋。在小区楼下,记者看到,过道的水泥地上垃圾堆成小山,散发着阵阵恶臭,两位老人正在成堆的垃圾里挑挑拣拣。
“这些垃圾不算什么,你看看楼道咯。”小区共5楼,记者沿着楼道走上去,发现每层楼的楼道都堆满各种垃圾,塑料瓶、废纸、发霉的盒饭、破鞋子……臭气熏天,令人作呕。楼道的垃圾堆得比人还高,一些地方仅容一人侧身走过。
“太臭了,你不捂着鼻子,根本没办法走上去。而且时常你走在前面,老鼠就跟在脚后。”住户危女士住在3楼,每天都要穿过恶臭的楼道回家。
若不捡垃圾,他俩真是好人
这对捡垃圾的夫妇,男的叫闽约良,是华云机械厂的退休职工,女的叫粟利君,没有工作,是雅塘村小区的老住户,已在此住了二十几年。
“闽约良脑子有点问题,夫妇俩已经捡垃圾十几年了。”小区的老住户海青辉女士向记者介绍,早几年夫妇俩的父母健在时,他俩还只捡些能卖的废品,自2007年父母过世后,他俩开始什么都捡,更是以垃圾为食,很少有亲人来探望。
几年来,小区里的居民都苦不堪言。“社区今天把垃圾拖走,明天他们又捡一大堆。”住户张艳群告诉记者,居民们骂过、凶过,起过不少争执,但是他们依旧是我行我素,没有一点办法。
也有不少居民觉得,若是不捡垃圾,他俩真是好人。“十几年的老邻居了,看着他们捡垃圾堆里的食物吃,于心不忍。”海青辉告诉记者,大家总是会将家里吃剩的干净饭菜、穿旧的衣物送给他俩,夫妇俩也时常帮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社区:能做的就是定期清理垃圾
记者问及这对夫妇,为何一定要捡垃圾时,粟利君告诉记者:“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一个工作岗位,让我能工作养活自己,便不会再捡垃圾了。”
随后,记者就此事采访了雅塘村社区居委会书记王建国。
“他俩有些偏执,闽约良有退休工资,粟利君有低保,两人每月的收入有千余元,足够养活自己。”王建国坦言,之前也给粟利君安排了环卫工人的工作,但她完全不能胜任。“也不能送他们去养老院或者医院,一则费用没着落,二则他俩不肯。社区又没有能力给他们安排其它住处。”王建国表示,目前能做的只是定期将他们所捡的垃圾清理掉。■见习记者 潘显璇
编者按
让拾荒者
不再“心荒”
美国学者兰德·弗罗斯特和盖尔·斯台吉蒂曾经出了本书,叫 《囤积是种病》。书中把对垃圾的囤积称做“垃圾收藏症”。患有囤积症的人们(多数是老人)总能将自己的居住空间填满。封闭的空间能给予囤积者们一种被蚕茧包裹般的惬意和安全感。
专家分析说,老人退休后,不仅收入水平下降,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也都进入衰减状态。一些老人拾荒,关注点不在于结果“能否卖钱”,而在于过程“我还是能创造价值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如何让他们的心不再“荒”,为人子女者也该思考一下了。
垃圾成瘾者
蔡锷路老太屋里有座“垃圾山”
2011年1月15日,长沙市蔡锷路独居的赵老太家中着火。消防队员赶到后,发现这里满屋垃圾。
邻居说,赵老太很喜欢捡垃圾,她捡来的垃圾只是堆在家里。记者在起火的房子里看到,房里的地上堆满了成袋的垃圾,几乎没有放脚的地方。赵老太每天需要爬过“垃圾山”,才能上床睡觉。“她其实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愿意接她去住,可是赵老太愿意捡垃圾不愿意去。”
社区来清垃圾,三泰街老人猝死
长沙市天心区三泰街51岁的独居男子陈德明喜欢捡垃圾囤积在家。2008年7月23日,社区工作人员和城市协管员上门劝他把囤在家中的垃圾搬走,正在清理时,男子突然说了句“我捡垃圾又没犯法”就瘫地猝死。记者看到,屋内塑料袋、泡沫板、空饮料瓶等垃圾已经堆到了房顶,一股股恶臭飘散出来。不时还有老鼠在其中来回穿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与该男子协商过清理屋内垃圾的事情,希望他能将房屋的一楼装修成店面出租,但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