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正在成为一个大漩涡。东盟峰会上菲律宾发难,近日又派军舰非法堵在黄岩岛泻湖内,与中国海监船对峙;金砖之国宾主脸上的笑意还未消失,印度就妄言南海是全世界的财产。这样的危险语言和动作,似乎是故意找准时机彻底搅浑这一片不平静的蓝色之海,挑战中国的战略心理底线。
近年来,南海周边小国群狼争啸,有恃无恐,在中国南海主权问题上步步紧逼,中国政府抱定和平发展战略,其克制的态度令外媒也惊呼中国有罕见的耐性, 以至不少国内民众质疑中国海洋政策的“软弱”,主“战”、喊“打”、 要求强硬回击之声日渐高亢。针对南海争端,中国各方人士通过媒体、网络等引发了一场“软”与“硬”的频频争议。
1
“两会”南海强硬提案引人注目,“六个存在”凸显“主权归我”
罗援:
他出身革命之家,父亲是长期战斗在中共秘密战线上、深受周恩来器重的重要人物罗青长。他参加过抗美援越作战,曾在中国一流的军事学院深造,并做过美国访问学者,还能写一首好诗词,可谓文武全才。他一直强调现代海洋事关民族安全和发展,南海、东海问题形势严峻,全民关注,背后的顶层设计非常必要。他最引人关注的观点,是以“六个存在” 凸显“主权归我”。
你们日本有海上保安厅,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海岸警卫队?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被海外媒体视为军中强硬派的代表之一。
今年的“两会”上,罗援再度提出关于南海的“六个存在”提案。“六个存在”被普遍认为有理有据,中肯到位,是关于南海争端的顶层设计思路。《京华时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纷纷报道此提案,网络的转载率、点击率也非常高,不少网民甚至能背出“六个存在”的内容。罗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针对会后有日本人问他为什么提出设立海岸警卫队时,他的强硬答复也让人们津津乐道:你们日本有海上保安厅,韩国有海警署,美国有海岸警卫队,俄罗斯有海上边防警卫队,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海岸警卫队!
链接:“六个存在”内容
行政存在:要在南海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同时在东沙、西沙、南沙设县,任命行政官员,而全国人大代表或者全国政协委员要到南海巡视,体现我们的行政管辖权。
法律存在:南海九条断续线,要尽快确立其法律地位。
军事存在:中国要在能够驻军的地方驻军,不能驻军的地方要设立我们的主权标志,比如立权碑、国旗等,同时要让我们的军舰对这些地方进行巡逻,因为这是中国的边疆领土,应该有国防存在。
执法存在:要成立国家海岸警卫队,改变九龙治海的局面。
经济存在:鼓励中国渔民到南海去渔业作业,居民要去南海生活生产,中海油和中石油在南海开展勘探平台。罗援说,现在的主权概念也要拓展,除了领土领海岛礁外,还要有海上的浮动国土,勘探平台就是浮动的国土。
舆论存在:一个岛屿的归属,国际法上明确具备四大要素,谁最先发现,谁最先命名,谁最先管辖,国际上是否予以承认。中国有历史记载,最早在中国的汉朝志上就有“千里长沙”的字句。中国在1932年、1935年,就对南海的132个岛礁给予了命名。中国抗战结束以后,根据《开罗宣言》等,当时有高级官员去南海巡视,这个人就是林则徐的后代。从统计来看,国际社会有200多个权威百科全书和地图,都把南海南沙划入中国的疆土之内。
2012年南海很可能出事?
罗援率直、敢说,曾就南海问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2012年3月,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他大胆宣称,“南海能维持和平的现状,主要是中国采取克制和忍让政策的结果”。并强调“如果中国的善意被某些国家误解,误认为我们是拿岛屿换和平,从而得寸进尺,很可能引发一些突发事件。”由此,不少网站转载时使用了“2012年南海很可能出事”这样引人注目的大标题。
罗援还通过媒体批评某些影视剧追求庸俗,娱乐大众,阴柔气和脂粉气太重,会腐蚀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并多次到校园进行讲座,呼吁中国青少年要有尚兵习武的精神,要有阳刚之气。据说他的演讲结束之后,不少学生当即找他要求当兵参军。他甚至也会出现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这样的节目中和汪涵开策,目的是讲解中国解放军的光荣战史,传播他的尚武理念。
2
戴旭:
锁定当前闹得最凶的菲律宾和越南,杀鸡儆猴。
他的新浪博客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仗剑直言,血溅文章,为国请命,甘为鹰犬。对于南海争端,这位空军上校、国防大学教授的观点更加大胆、犀利、尖锐、激进,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鹰派”。他的“第一警告,第二驱逐,第三歼灭。”三部曲论着实威猛。对于当下的种种时弊,他的抨击更为猛烈、尖锐。
假如说小偷到你们家偷东西了,你怎么办?
2010年,戴旭因为一段网上视频一炮而红。这段视频分析美国帝国战略与中国危机,提出美国意欲2030年肢解中国,这个看上去耸人听闻的观点吸引了大批网友。 2010年12月,戴旭被网民公推为与郎咸平、于建嵘、郭一平、张宏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针对南海问题,戴旭比罗援更大胆、激进。当一个大国军舰和中国渔船发生争端的时候,一家媒体采访他怎么处理, 他的回答很干脆:“第一警告,第二驱逐,第三歼灭。”2011年9月27日,他在《环球时报》发表《当前是在南海动武的良机》文章,更提出在南海动武的具体路径:“应缩小打击面,可锁定当前闹得最凶的菲律宾和越南,杀鸡儆猴。战争规模,以达到惩戒目的为准,而不必效法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利比亚的模式。这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打得艺术一点,很有可能成为一场七擒孟获式的道德教化行动。”
2011年12月中旬,《环球时报》召开年会“2012:世界变局·中国战略”,在“军事风险,管理潜在冲突”的讨论会上,针对余波未平的南海争端,他不改本色,观点很鲜明: “我们在南海展示的力度不够,我们在这个地方只是做做样子。假如说你们有强盗、小偷到你们家偷东西了,你怎么办?拿枪出来就展示自信了吗?我们要把他抓起来了这才是自信。”他甚至直接批评有些外交官说我们克制就是自信这样的话很“混账”,认为“我们自信是要理直气壮维护我们的利益,维护利益本身就包含了惩罚。”
“狼是打走的,不是劝走的。”
引人注目的,还有戴旭在各种公开场合表达的愤青式情绪。
他批评当下的中国,软乎乎的幸福主义、懒洋洋的乐观主义正在弥漫,“胖乎乎的国民”被小财富腐蚀了灵魂,变得贪图享受,意志萎靡,懦弱不堪,到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他批评精英阶层厌战、怯战情绪浓烈,很多学者和官员,只看到鲜花美酒、GDP,眼睛盯着权位和女人,像一只短视的食草动物;一些没有军事知识和战略智慧的学者、外交官员作茧自缚,不敢对国外的挑衅进行基本的反击和自我武装;
他大声疾呼:“狼是打走的,不是劝走的。”中国需要战略家,更需要坚定、勇敢和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民,中国最大的危险是看不到危险。他呼吁中国应该敲响备战的警钟,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改善安全态势,振奋国民精神。
戴旭的盛世危言、铁血情怀,为他赢得了不少的喝彩,也引起不少人心理不适。网上对他和罗援这样直抒胸怀的强硬派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有人称罗援不懂国际海洋公约,常犯常识性错误,有人则骂戴旭哗众取宠、夸大其辞、危言惑众。
3
吴建民:
轻易言战不可取,切忌意气用事
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不认为自己属于鸽派。如果有派别的话,他觉得自己是维护中国利益一派。作为毛泽东、周恩来当年的法语翻译,中国第一批联合国工作人员,他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他有他自己的外交理念与风格。对于南海问题,他一直主张克制,冷静,不要轻言动武。这样的表态,被一些人视为当下中国难得的冷静理性,也被另一些人视为软弱,甚至被骂为“汉奸”。
南海争端,中国克制是种自信
被戴旭不点名批评的那位说“克制就是自信”的外交官,就是被视为温和鸽派的代表人物吴建民,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鸽派。
2010年7月26日,针对南海问题,希拉里发难,中国外长杨洁篪强烈回击。有人认为,希拉里挑起南海争端,或许将迫使中国提前“亮剑”。吴建民在接受《齐鲁晚报》采访时表示,动不动就亮剑是简单想法,中国“韬光养晦还需100年”, 不赞成南海亮剑。
2011年6月22日,吴建民在《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文章《南海争端,中国克制是种自信》,再度提出,南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轻易言战是不可取的。他提出,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会多起来。这是必然的,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面临这些挑战我们一定要冷静观察,通盘考虑。切忌意气用事,切忌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旧思想来处理今天的问题,那样会犯时代错误。
此文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弹。不少网友对他的这种说法表示了种种嘲笑,称“文中充满救世主般悲天悯人的味道,却唯独没把中国人民的主权利益当回事”,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随后,《环球时报》也刊载了戴旭针锋相对的反驳文章,认为克制与自信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指出关于南海问题是打是和,国家自会依据最高利益定夺,不能一概地说打不好和就好,或者打就好和就不好。该克制就克制,该出手就出手,这与自信不自信没有关系,而与有没有必要、有没有把握有关系。
极端的民族主义要不得
但吴建民对这些争议甚至谩骂并不在意。2012年3月24日,《南方日报》刊发了记者对吴建民的采访。他再次强调,南海问题不能靠武力;打不能解决问题,很多人以为打仗打赢了就好,其实不然,反而会让中国的周边局势陷入混乱。他也提到自己受到指责谩骂的文章,称小不忍则乱大谋。爱祖国,也要爱人类,才能站得住脚。在全球化、信息化也已构筑了各国利益如此紧密的智慧地球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关起门来只讲狭隘的爱国主义了。他还希望今天的青年人要有广阔的视野,要胸怀天下。民粹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要不得。一个自私自利的国家会失去朋友,会被孤立,在今天,孤立就是一场灾难。
另一位与吴建民一起被网友们骂为“汉奸”的叫平可夫。据百度介绍,他自称是云南人,曾自费到日本留学,后加入加拿大国籍,因崇拜苏军将领朱可夫,遂起名安德烈·平可夫。虽然中国专业的军事人物认为他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业余爱好者,但他以《汉和防务评论》总编辑的身份,频频通过各种渠道就南海问题发表观点。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他总是扮演那个冷静者的角色,认为中国临海发生一些问题,很正常,不要夸大,不要书生气,要冷静地分析、具体分析等等。
4
《环球时报》:
咋咋呼呼的“围攻”奈何不了中国
面对各种挑衅就是崛起中国的命
在这场关于南海问题的中国民间大争议中, 《环球时报》这份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带有强烈官方色彩的报纸的态度,一直耐人寻味。它既发表强硬派的文章,也让温和派说话,有点开放平台、百家争鸣的意思。这家时报关于南海问题的社论,也往往被视为带有正式官方色彩的表态,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南海争议中十分醒目的开放式舆论平台。
中国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2011年10月25日,《环球时报》针对南海问题,发表了措辞强硬的社论,称东亚离海上冲突越走越近了,中国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如果海上争端国不愿改变目前的对华行为方式,那么它们就应对东亚的海面上响起一些炮声有思想准备。”这篇社论立刻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10月25日下午,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社论提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媒体有编辑、评论权利,相信它们会本着真实、客观、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报道;并称,中国奉行和平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睦邻友好的周边地区合作观。 此举被视作官方为这篇强硬社评引发的各界猜测所做的急救扑火之举。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2012年4月6日,针对菲律宾、印度的系列危险动作,《环球时报》发表社论:咋咋呼呼的“围攻”奈何不了中国。文章首先指出,中国现在第一要对自己更有信心,不能害怕崛起。第二要沉得住气,把突如其来的各种骚扰看透,清楚那不过是外界焦躁的表现,然后不慌不忙地应对之。社论称中国不能面对每一个挑衅时都像被戳了心窝,很动感情。我们得清楚面对各种挑衅就是崛起中国的命。
但文章接下来也明确表示:对于菲律宾这样带头骚扰中国的国家,中国也要下得去手,给其以教训。中国应胡萝卜与大棒一起用,切莫让外界误读中国,仿佛我们要搞一次“突围”或者“决战”。完全没这个必要。 这是一篇软硬兼施的评论,强硬与温和同在。
三天后,也就是4月9日,《环球时报》发表罗援少将的文章《菲律宾,请别过分》,强硬发声:“菲律宾打错了算盘。”“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是在以最大的耐心和诚意给和平以最后的机会,但菲律宾不要欺人太甚,不要把我们的善意误判为软弱可欺,把我们的克制忍耐误解为‘以领土换和平’,把我们的‘和平崛起’误读为‘挂免战牌’。”“中国军人外交家陈毅元帅曾有一句名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菲律宾需善待之,甘当出头鸟,是要付出代价的。”
2012年4月12日,《京华时报》报道了4月10日中国外交部边海司司长邓中华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新闻。文章说,邓中华在与网友在线交流南海争端时,表示坚持谈判解决问题不是放弃立场,更不是示弱,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哪怕是一寸的土地。中国提出南海共同开发是过渡性务实安排,其基本前提是不影响各方在主权和权益问题上的立场。
中国到底将用怎样的智慧来解决南海争端?会不会在南海“亮剑”?且让时间来回答吧。
(据《环球时报》、《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
相关链接
一千多口南海钻井,中国没有一口
20世纪60年代在南海盆地发现大量石油、天然气资源,南海成为“第二个波斯湾”,石油地质储量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据不完全统计,越南、菲律宾等已在南海有钻井1000多口,每年掠夺数千万吨油气,而中国在南沙海域还没有一口油井。 科考人员还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可燃冰”,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此外堆积如山的鸟粪也是十分宝贵的肥料。仅太平岛一处就蕴藏着10万吨以上的鸟粪、磷矿。
距今2000多年、最早标绘南海的地图在长沙
1973年12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古地图,成图时间约在2100年之前,是现存最早标绘南海的地图。目前,一些错绘国界线,漏绘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岛屿的问题版图仍然存在,从今年开始, 外交及测绘地信部门将视情开展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区域地图地名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