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93岁的他停止向世界发问。
吹捧他的人说他是美国新闻的正义与良知,不喜欢他的人称他胆大妄为,是个麻烦制造者。现在,他终于安静下来。有人悲伤,有人松了一口气。还有人说他:“无惧、无耻,但极棒。”
他的骨头很硬,因为要和最强势的人对着干。他踢开那些紧闭着的黑屋子,人们跟着他,就像跟着一头公牛,向社会真相的那块红布挑战。 “他粗鲁,但是公正”这是他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他是美国的一个时代符号:迈克·华莱士,美国新闻界教父级的人物。
人物语录:
“什么叫新闻?政治上的婆婆妈妈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才叫新闻吗?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是什么?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摆在前面,但我们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的胸脯和好莱坞的屁股上,这不仅是渎职,而且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
“不,妈妈,他比议员更棒,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
华莱士的父亲是个老好人,做事沉着稳重,是一名保险公司职员。不过他小时候就调皮捣蛋,还去超市偷过口香糖。他也很有表现欲,特别在女生面前,常常拉着小提琴显摆。
考入麦兹根大学以后,华莱士才开始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设计,老师和律师曾是他的首选。但大学一年级时他首次跨进大学电台的演播室,就像被电击一样,那些奇怪的设备让他突然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虽然那些东西他从未见过。
电台播音员。他的选择让他的父母莫名其妙,为什么不是音乐家或者网球手? “播音员”还是一个破天荒的新名词。母亲给儿子打电话,“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它可以竞选议员吗?” “不,妈妈,他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
他说得很对。从此,整个美国不仅能听到他的声音,更为他而着迷。
“荧光屏幕上的杀戮战士,他会把人撕成两半。”
华莱士有过四段婚姻,身边总是有美女,也传过绯闻,不过他仍算得上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他曾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电影明星芭芙一起主持一档深宵清谈节目,事实上就是男女间的打情骂俏,令所有家庭主妇都沉迷于听这对小情人的绵绵对话。其实他们经常争吵,但争吵之后又表现得若无其事,不过最后两人还是离婚了。 他躲在家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并请了长假到波多黎各海边散心。就在海边,他邂逅了一名女画家。不出所料,她成了华莱士的第三任太太。
不久,纽约第五频道邀请华莱士去主持晚间新闻节目。他决定放弃“打情骂俏”式的风格,把视角转入美国社会阴暗的角落,并以“深夜追击”为名向美国新闻虚伪的沉沉黑夜发起攻势。1963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聘请华莱士作早间新闻报道。
此后,看电视上那个叫华莱士的主持人穷追猛打、咄咄逼人,就成了闲暇时美国人不可缺少的兴奋剂。花花公子的老板在他的逼问下不停扭动身体,他也敢问芭芭拉·史翠珊:“你为什么会落下‘婊子’的名声?”人们称他是“荧光屏幕上的杀戮战士,会把人撕成两半。”
“凡是涉及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事,我都将深入到新闻背后的深洞中。”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不是真正的华莱士。华莱士之所以成为华莱士,背后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冷战后获得快速发展。人们在战后的繁荣中享受安逸的生活,但精神十分消极,任何个性化的方式都被认为是越轨行为而遭受嘲讽。50年代后期,名为“垮掉的一代”年轻人率先冲破现状,他们否定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愤怒、嚎叫以至哭泣,并沉浸在毒品、同性恋、烈酒和杀戮之中。面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群体,华莱士觉得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无从下手,直到他19岁的长子彼得意外去世。因为内心苦恼,彼得只身一人去希腊旅行,当他坐在一处悬崖陡石上时,不幸失足坠入山涧。
彼得的意外死亡令华莱士深受打击。彼得去希腊之前曾经对他说,美国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颓废精神,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但父亲的节目却让很多人异常激动,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当时华莱士郑重答应彼得,“凡是涉及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事,我都将深入到新闻背后的深洞中。”
此后,华莱士决定,为了死去的儿子,也为了美国,他余下的半生唯一应该做的,就是严肃新闻。
“哪4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害怕”?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
1963年8月28日,20万美国人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呼吁支持黑人的平等权利,华莱士第一时间进行新闻追踪;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连续四天,华莱士坐在演播室里直抒胸臆,深情讲述肯尼迪总统的政治立场、性格魅力、道义信念;
1967年,华莱士出没于同性恋者聚集的酒吧、俱乐部,与同性恋者和吸毒者面对面地交谈,以传达美国最真实的声音。他的二儿子评价父亲说,“他是巡逻中的警员,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街巡逻,挥舞着警棍捕捉坑害社会的嫌疑犯。”
《60分钟》节目曾经有个广告,广告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哪4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害怕”?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
在美国动荡不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繁荣背后重重的社会黑幕和众多庞大而复杂的新生社会群体,成为培育美国传媒产业、包括华莱士这样的新闻明星的肥料。商业化的传媒大佬们当然需要这样的眼球人物牢牢吸引市场,但华莱士对于美国民众的价值,显然早已超越了收视率。
尼克松曾经要求华莱士当他的新闻秘书,但他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他做到了。2006年,88岁的他正式宣布退休,但仍为该节目做通讯员。 华莱士解释:“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总是说:‘等我蹬腿儿了吧’。现在嘛,我的腿已经有点儿硬了”。 再硬的汉子也抵不住岁月的流逝,何况他和我们一样也有过软弱的时候。他曾经长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甚至想过自杀。
2012年4月7日,93岁的华莱士去世。他那一直握紧的拳头终于松下来。
中国人以罕见的热情怀念这位采访过邓小平、第一位把“红色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介绍到西方的美国人。中国正在走向民主与开放,人们渴望有像华莱士一样敢于拷问灵魂真相的斗士。
(据《新闻晚报》、《人物》杂志、《钱江晚报》等)
相关链接
“越战强暴了你,总统先生,然后,你强暴了整个美国。”
“我不想谈越南。”他咆哮着,转头对我说,如果我敢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提到越南,他会当场中断采访,并“让你们这帮小子立马滚蛋”。
……我告诉他,自艾森豪威尔时期起,我就是他狂热的崇拜者……尤其是在他任职最初的两年——“但是那以后,”我说,“一切都变了,总统先生,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他粗声粗气地问。“因为,你让那场战争失控了。”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以一个男人对男人的架势稳步向前,“越战强暴了你,总统先生,然后,你强暴了整个美国。你该谈谈这个事情!”
约翰逊愤怒地盯着我,然后哽住了……节目在几分钟后录制完毕,约翰逊转向我说:“好了,该死的,迈克,我已经给了你想要的。我希望你能感到满意了。”
摘自《华莱士自传》,关于1971年春天采访因越南政策下台的美国总统约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