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围绕“谣言”有许多议论。绝大多数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谣言,也有个别人认为,有的谣言未必没有影子,造一造甚至可以“助推改革”、“解决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谣言?又该持有何种态度?
从范仲淹慨叹“忧谗畏讥”,到鲁迅直指“谣言杀人”,就个体而言,没有人希望谣言损毁自身;而从百余年前“虐死婴儿数十名”谣言引发的“天津教案”,到今天“纸馅包子”、“香蕉致癌”、“军车进京”造成的恶劣影响,从社会来讲,恐怕也没人否认谣言的负面作用。
这里需要拆穿一个荒谬的逻辑。比如有人说,说话权利就包括说错话的权利,对谣言的宽容,本质上就是对说话权利的保护;再比如,在言论的自由市场上,谣言终究会不攻自破,要保护言论市场自由,最好奉行不干涉主义,让谣言自生自灭。
类似的辩解似是而非,因为说错话与造谣言,性质是根本不同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是否就可以侵犯他人的声誉?因为鼓励市场竞争,是否就不去查处伪劣产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然而现代传播速度空前,许多谣言在被证伪前已然伤及无辜。
正因如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在法律上规定了诽谤罪,以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即使是以言论自由自居的西方国家,其宪法也对那些引发“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言论加以限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过一句名言:绝不会保护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秉持什么观点,不管从何种视角出发,都应该有一种底线价值观和基本是非观。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言论自由当借口制造谣言,不能以追问事实真相为幌子扩散谣言,把纵容谣言也当作一种民主素养。
就政府部门而言,对那些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谣言,要坚决依法处置。同时,也要研究传言背后的公众情绪,正视谣言产生的社会土壤,用更加公开透明的举措,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以更加及时主动的发布,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和谣言粉碎力。
从社会个体来讲,应该懂得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懂得发表意见和造谣的本质区别。发表意见是公民的权利,而造谣则是具有主观故意的破坏行为。
国外有一句关于谣言传播的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天下。”信息翱翔的超音速时代,说什么谣言“自生自灭”或“不攻自破”,这其实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虽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谣言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我们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伤害公民权利和国家利益的各种谣言进行坚决的斗争,毫不手软。这同样考验着中国社会的成熟理性,度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行进步伐。
■转载自《人民日报》
声音
为官要懂得“三个谨防”
第一个就是要谨防你的家人,尤其是谨防那些已经被腐败所侵害的家人。他们在外边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有一天就会把你拉到谷底,把你送上断头台的。我每次跟干部讲课,都要说到这一条,因为出了太多相关案件的例子了。
第二个就是要当心你的上司,我这里所说的“上司”是指那些已经堕落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不要总以为自己上司的话都对,有时候上司腐败会带着你一起腐败,比如沈阳的慕马案,市长、副市长涉贪被抓,最后查下来当地总涉案人员达100多人,沈阳当地好些干部遭了殃。还有陈希同案中的王宝森,都是这个情况,教训非常深刻,把一批本来很有前途的干部都给毁了。不要认为上司说的都是对的,他讲的话、让你做的事,作为下属你自己是要判断一下,要用自己的脑子过一下,看看是不是触犯了党纪国法。
第三个就是要警惕那些主动向你示好的不法商人。上海的朋友跟我讲过,陈良宇就是毁在了商人身上,他跟商人走得太近了。
■知名反腐学者、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立威是中国在南海的当务之急
立威是中国在南海的当务之急。菲律宾、越南等国长期不把中国警告当回事,这使它们与中国发生摩擦的概率变得更高。两国在领土问题上往往表现得很激进,常有不惜与中国冲突的头脑发热。
用抗议和规劝让菲越冷静下来大概是徒劳的。中国只有采取坚决维权行动,通过几次对峙和摩擦,才能让马尼拉与河内醒悟,对南海争端采取更加现实主义的态度。
这次黄岩岛对峙提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机会。中国必须做到这次摩擦的完胜,重塑其他南海声索国对中国维护主权决心的认识,使它们对今后与中国的摩擦三思而后行。
中国有必要向黄岩岛增派海监力量,同时要让中国海军做好应急增援准备。海军是海监和渔政执法的强大后盾,中国对此用不着遮掩。
中国同时还应通过此次摩擦在南海立信。这个“信”就是中国会坚持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原则,不会主动挑起军事冲突,中国的这个大原则不会因黄岩岛摩擦的升级而改变。
由于中国的南海和平政策一直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寻求立威和立信平衡的同时,当前应把立威放在更突出位置。因为只有“威”的保护,“信”才有价值,才会受到南海其他声索国和域外国家的普遍尊重。
■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