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在长沙开讲“数字化时代的语言艺术”。他是继王蒙之后,第二位前来参加“文学名家大讲堂”的嘉宾。本报《书山有路》栏目30位读者及数百名文学爱好者现场聆听了讲座。
【为什么网络对文学是危险的?】
表达统一化,故事趋同化
张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传送邮件、查阅资料外,自己平常很少上网,“博客和微博我都没有开通”。然而,他却为公众演讲“数字化时代的语言艺术”。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讲题?张炜表示,这是自己定的主题,虽然自己上网不多,但能深刻感受到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之大,“网络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文学上是危险的,让我们的表达统一化,这种表达无孔不入,它就像风一样。比如,现在我们看的故事,大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没有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为什么这个时代没有大师?】
偶像化时代,无人识大师
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大奖上,中国作家基本无缘,于是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刚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身在此“山”中的张炜主动谈起了这个话题,“这个问题我个人听到了不少遍。其实许多人可能犯了一个大错,是非常保守、骄傲的,严重的说,是非常无知。这么大的民族、这么多的创作者存在于这个时代,你怎么知道有没有大师?我们这个时代的你读懂了多少?你怎么判断、凭什么判断谁是不是大师?在这个偶像化时代,直接一点讲,大师走到你面前,你可能不认识。大师可能长得不好你不承认,口吃你不认同。人们有个特点,喜欢排斥近处的、崇拜遥远的,不承认当代。”张炜的观点直指当下社会许多人的心理弊端,发人深省。
【他为什么一直是“美男子”?】
“养心”,或许是他“养颜”的原因
在许多人心里,张炜是一位美男子,几十年过去,18日的讲台上,张炜风采依然。是什么让他保有这样的神采?记者听到旁边一位听众在悄声议论他“美男子”的秘密:听了他的讲座,感动于他对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坚韧守望,在社会价值观纷乱、人们心态浮躁、数字时代损害文学纯粹性的背景下,他对现代技术化生活方式的“抵抗”、他的“养心”功夫,或许是他“养颜”而青春常驻的一大原因。■记者 袁欣 伍霞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