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副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速读

第A4版
新型传销?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启明女校的创始人是一对恩爱夫妻——
官二代小姐与富二代少爷:
毁家办学 鞠躬尽瘁
文 罗慧

    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先生的挽词。

    平江启明女校学生宿舍。

    她算得上官二代、是知府家的千金小姐;他则是有名的富二代,凌家的六公子;他们都是那个旧时代的叛逆者,一个是秋瑾在日本的同学,湖南第一批留学女生;一个是宋教仁的好朋友,因为革命被日本遣送回国;他们更是一对渴望教育救国,以至毁家办学鞠躬尽瘁的恩爱夫妻:卖掉豪宅家产、千亩良田,创办一所女子学校——今天平江启明中学的前身启明女校。

    凌容众与李樵松。这对夫妇的名字,已载入湖南民国教育史,也活在很多启明女校师生的心里。

    [壹]

    堂堂校长穿粗布大褂,被省教育厅门卫当成“佣人” 

    1930年初的一天,湖南省教育厅机关大门口,发生了一场争执。争执的两个人,一个是门卫,一个是穿着粗布大褂和半旧布鞋的半老太婆。门卫说:“这里是衙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进去的!”老太婆说:“我一定要进去,我是接到通知,来领经费的!”

    门卫眉头一皱:“来领经费?谁拿经费给你?”老太婆说:“我是平江启明女子学校的校长,我来领教育经费!”门卫愕然了:“校长?谁家的佣人吧?校长都是穿绸、穿纱的,你呢!”“你不信?”老太婆从布包里掏出个小本本,递过去:“这是我的证件,你看看!”门卫接过来一看,连忙满脸堆笑:“对不起,对不起,是李校长!我不知道您是校长。快请进!”

    这个被当做佣人的“李校长”,就是平江人李樵松。她的父亲李健生官至江西建昌知府。自从1908年她和丈夫创办了启明女校后,这位知府家的娇小姐,就再没有穿过绸缎衣服、戴过任何首饰了,以至于她到省教育厅去办事,遇到了这一幕。

    [贰]

    大白天打着灯笼游街,凌家公子做得绝

    1905年,李樵松作为湖南省第一批留学女生到了日本,和著名的秋瑾女士同学,加入了同盟会。在日本,她认识了比她小两岁的平江人凌容众,后来嫁给了他。

    这位凌先生,祖父辈都是做茶叶生意的巨商。他在日本也加入了同盟会,并和宋教仁成了好朋友,因为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开除回国。回到平江后,“凌家六公子留学东洋,因闹革命被朝廷遣送回来!”的消息一下子传遍整个县城,人们纷纷跑来围观这个头上没辫子,不穿长袍马褂却穿着洋人的西服、尖皮鞋,手上还拿着根拐棍的少爷。

    见大家这么好奇,凌公子索性请人做了个大灯笼,大白天在灯笼里点着一支蜡烛,烛光将灯笼上墨写的九个黑字映照得十分醒目,上书:“凌容众奉旨驱逐回国。”他打着灯笼,踱着方步,一步不乱地在满城男女老少好奇眼光的"护卫"下,游遍了平江县城。

    你看,李小姐嫁了一个多么狂放的人。

    [叁]

    为办学变卖家产,最后只好找学校的女帮工借钱

    面对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家国飘摇的现状,夫妻俩产生了“教育救国”的强烈愿望。李樵松更是认为,女权应该得到尊重,男女应是平等的。1908年,他们决定在平江办一所专门招收女生的学校,取“东方有启明星”之意,定名“启明女校”。

    办校的经费哪里来?这时凌家老太爷已经过世,凌先生当家,两人决定“毁家办学”:腾出凌家的豪宅祖屋甲山趣园来做校舍,将1000多亩遗产卖掉作为办校经费,开办启明女校。这个不一般的祖屋处处气派非常,改造后变成依山傍水的园林式校园。几年后,他们又在旁边建造了一所西式大洋房,给学生作宿舍。 为鼓励女孩子上学,学校一律不收任何费用。不但如此,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他们还给予补贴。也就是说,学校发钱给学生家里,请他们让家里的女孩子来上学。

    启明女校刚开学时,只来了9名学生,但至1924年,学校规模达到了600余人。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夫妇俩将家产全部变卖光了,家里稍为值钱点的一把铜壶都典当出去了。 有一天,又到了发工资的日子,但两人实在拿不出这笔钱,他们突然想起,有个一直在学校帮工的粉嫂,单身一人,平时吃住在学校,从来不花零用钱,她的工资的积蓄一定不少。于是找到这个可怜人,讲好话,把她的钱都借来,暂且应付了一个月。后来,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致函,称他们“毁家兴学,毅力热心,十年一致,举世罕见”。

    [肆]

    “我生在启明,死不离开启明,但愿早晚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找学校帮工借钱渡过难关,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凌先生就到长沙四处游说平江县在省会的知名人士,人们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纷纷解囊相助,但还是杯水车薪。凌先生又策划了一个活动,把学生的优秀文章、诗词、书画、刺绣等作品都搬到长沙,办一个启明女校学生成绩展览,广邀教育界同仁参观。

    展览果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尤其是省教育厅来的人看后,深受感动,凌氏夫妇趁机提出了请求政府补贴经费的要求。  政府理当尽力扶持这样的优秀学校,便派省督学去平江考察,经研究决定,省里每年将下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转。  

    后来,凌先生因为身体不太好,又好点杯中物,50岁后就基本上不太管事了,学校都由夫人打理。他自己在校园里砌了间房子,每天看看书、写写字,手上还端着一杯酒。当有老友劝他住到城里条件好的地方去时,他却说:“我生在启明,死不离开启明,但愿早晚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1929年凌先生病逝,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亲撰墓联,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而李校长在学校,既是教师,又是校长;对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妈妈。她与学生朝夕相处,亲管亲教,1933年她逝世时,全校师生犹如失去自己的亲人,校园里哭声震天。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先生闻讯后,亲笔书写挽词,并制成木匾相赠,曰:“懋绩昭垂”!

    ■文  罗慧

    慧眼明心

    这样的官二代富二代,今天最稀缺

    湖南从近代以来,就是一个得风气之先的地方。1903年,长沙就开办了女学,不过很快就被政府查禁了,1907年,当政府一开口子允许民间设立女学时,湖南就有女子学堂7所,入学女童412人。第二年,长沙周南女校就举行了全省女子学校的第一届运动会。女子学校的创办,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也挑战了中国沿袭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习。虽然当时国力沉疴,观念保守,女子学堂办起来难度不小,但办学人的认识却是先进的,理念也是现代的。

    这些带来新鲜观念并身体力行的人,不少就是凌容众与李樵松这样家境优越、出身名门的“官二代”、“富二代”。他们少了金钱的限制,多了看清世界的机会,当他们比较国内外的现状,看到自己的国家那么闭塞、落后时,自然而然想到,我们有责任做点事情。不需要任何动员与鼓励,热心教育救国的他们主动洒尽家财,全力兴学。

    李樵松们这种自然而然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来自内心深处对国家与民族深沉的爱,来自“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对照今天某些官二代、富二代们种种令世人不齿的恶语劣行,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李樵松凌容众这样的官二代、富二代在今天如此稀缺?我们如何才能在人心深处重新培育出那种爱国为民的自发之情、主动之举?■文  罗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速读
   第A4版: 新型传销?
   第A5版:最长隧道
   第A6版: 都市·公共
   第A7版: 都市·公共
   第A8版:热线新闻
   第A9版: 热线新闻
   第A10版:热线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长沙市井
   第A13版:健康专刊
   第A14版:湖南新闻
   第A15版: 华声网事
   第A16版:黄页
   第A17版:中国·重点
   第A18版:中国·文摘
   第A19版:世界·视点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 世界·视点
   第A22版:文娱·看台
   第A23版:体育·健乐
   第A24版: 微博日报
   第B1版:财经
   第B2版:财经·关注
   第B3版:财经·观察
   第B4版: 财经·专题
   第B5版:财经·理财
   第B6版: 财经·操盘
   第B7版:财经·创富
   第B8版:副刊·记忆
   第C1版:楼市周刊
   第C2版:幸福力
   第C3版:广告
   第C4版:幸福力
   第C5版:食品·行业
   第C6版:食品·美食
   第C7版:经济·综合
   第C8版:经济·3C
官二代小姐与富二代少爷:
毁家办学 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