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表“留法女学生都是潘金莲”言论的司法部司法行政学院副教授张海峡,近日遭到起诉。原告北京方圆众合培训科技有限公司称张海峡侵犯了原告名誉权,提出赔偿100万元。双方当庭没达成调解,法官也未当庭宣判。(《新京报》11月24日)
“留法女学生都是潘金莲”,从语法上分析,这就是一句屁话,刽子手里还有喜羊羊呢,何况是咱一奶同胞的“女学生”;从辩证法上说,这简直就是最低级的形而上错误,世界上绝无两片相同的树叶,900年后,怎么还可能出现一群“潘金莲”?甭管近期“援交女”话题如何劲爆,学术语言就应该绝对水木清华、冰清玉洁。
官司是非是法律的事情,但张教授这个小众场合开得有点过分的玩笑却很有反思的价值。“我听说过好几个这种事儿了,凡是中国大陆的女孩子到法国留学的,回来之后都是烂得一塌糊涂,超级潘金莲都是”。实话说,这个笑话很低俗、甚至有些恶俗,但问题是,从学术自由的角度看,需要上升到道德与纲常的高度群体批判吗?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话,有不同的寓意。相声里的“捧”与“逗”,电影电视里高于生活的夸张——哪个不叫“艺术”?法学课上的几句“潘金莲”,既不是历史课,也不是伦理学研讨,更谈不上什么道德暴力,就算道听途说、捕风捉影,难道恶劣过公之于众的诸多无耻炒作?
学术是需要干净的,但公众不需要“净身”的学术。你说一个教授不正经、没模样,那么,正经是个什么态度、模样是个什么范式?谁都知道,这个从来就没有模式的。要是真有模式,那反而惨了。学术自由的一层意思,就是给与学术一定的“张狂权”、“臆语权”、“试错权”。道理并不复杂:一者,台下听课的未必都是傻子,正经其词还是玩笑之语还是能辨识得清的;二者,学者的浑话有时就是这个社会多元化的一面镜子,有秩序底线在、有价值圭皋在,你还怕什么胡言乱语?三者,做学问要严谨、传承学问要严肃,但私下表达学问不需要个个都是语言学专家、考据学专家吧——不然,假如物理学家吃饭时情绪化地骂一声“该死的物理”,是不是就得以侵害名誉罪判刑?
断章取义的“潘金莲”是一把匕首。不难想见,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低调原则,张教授的“潘金莲论”定会坐实为一个“前车之鉴”,让更多有趣的、生动的、劲爆的讲座,化为严实刻板的“理论复读机”。学术沙龙也弄到道路以目的程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清爽单纯”?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