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速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广告

第A3版
速读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1年08月0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省补课”的癫狂与无奈
邓海建

    山东德州一所中学为了逃避检查,600多名高一学生跟随老师集体到河北省一所学校进行补课。按照学校要求,补习一个月,每人要交1000块钱补习费。学生称,补课自愿,但是假期补课的内容,开学后老师就不再重复讲了,因此只能听从学校安排。(《河北青年报》8月2日) 

    看多了“跨省追捕”,也见识了“跨省约谈”,没成想还有“跨省补课”的。不出意外的话,这又是一则找骂的新闻:数百名师生,为逃避禁补令的检查,千里迢迢跨省补课,又是收费、又是作假,实在有辱斯文。好在河北故城县教育部门在巡查中发现了此事,补课师生已被遣送回山东。 

    大家都在骂学校见钱眼开,但仔细算算,1000块钱跨省生活一个月,坐车、租房、吃饭、找教室、寻师资……还要冒不小的风险——这显然不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远不如组织教师集体去商业培训机构“走穴”来得轻松。学校不是慈善家,但在这起“跨省补课”的闹剧中,显然也不是暴利的商家。如今东窗事发,不过竹篮打水,等待的是法规条例的严惩,何苦来哉? 

    道理人人懂,账也都会算,但很少有人真正窥见补课癫狂背后的实质动因。谁要补课?“被自愿”的是学生,“被双簧”的是老师,“被冒险”的是学校,“被放任”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禁补令”不过是心照不宣的年年玩的游戏,没人当真——即便有人被问责,也没人发自肺腑愿意当真。因此尽管从2000年开始,“禁补令”年年出台,但仍然如同“年年审计年年犯”一样,几无断绝。 

    历史证明,体制不转身,减负就是句呓语。这就好比卫生部的“十分钟挂号”,看起来很美,也能解决挂号程序上的焦虑与无望,但只不过将这种矛盾转嫁到看病环节而已——于整个就医感受来说,并无任何正面增益。同样,只要高考制度不改革,只要眼下的高考还是我们“唯一最不坏的选择”,那么,寄生于其间的种种乱象就不可能禁绝,顶多只会换个马甲重新登场而已。补课之狂热,是高考竞争使然,校内不补校外补,老师不补培训班补,“禁补令”为什么某种意义上难得民心——恰在于它将价廉物美的暑期正规补课,推给了高价的市场,结果是货币化之后反而拉大了贫富家庭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有钱的,还在补课;没钱的,真的减了负。 

    “禁补令”的尴尬,不在禁令本身,它只不过是高考体制下司空见惯的“症候群”。犹如这些年教育部门禁止炒作状元的禁令,话虽年年讲、状元年年热,存在背后的“合理性”早已心知肚明。好在教育规划纲要有了,给单兵突进的“禁补令”带来了一些希望,但“跨省补课”的悲怆与心酸,其实你懂的!      ■邓海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广告
   第A3版:速读
   第A4版:火灾处理
   第A5版:肿瘤患儿
   第A6版:湖南旱情
   第A7版:民生调查
   第A8版:热线新闻
   第A9版:热线新闻
   第A10版:都市·公共
   第A11版:都市·公共
   第A12版:都市·公共
   第A13版:长沙市井
   第A14版:长沙市井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湖南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 中国新闻
   第A19版: 世界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华声军事
   第A22版:文娱·看点
   第A23版:体育·赛道
   第A24版:微博日报
   第B1版:财经
   第B2版:财经·综合
   第B3版:广告
   第B4版:湖南省第二届金融博览会
   第B5版: 财经·专题
   第B6版:财经·理财
   第B7版:财经·互动
   第B8版:资讯超市
   第C1版:汽车周刊
   第C2版:汽车·本土
   第C3版: 汽车·市场
   第C4版:汽车·市场
   第C5版:汽车·试驾
   第C6版:旅游
   第C7版:旅游
   第C8版:旅游
“跨省补课”的癫狂与无奈
非常语录
出租房按红黄蓝分级管理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