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5日讯 《长沙的“黎托”其实应叫“黎圫”》(详见本报7月25日A06版)报道见报后,长沙市民杨女士也致电本报称:“长沙县榔梨镇其实应叫‘梨镇’,但很多地方都错写成榔。”
“我是2009年暑假在梨镇参加三下乡活动时知道这个情况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是镇政府的人向她提过这个事情,因为“”字较生僻,在字库里找不到,就用了“榔”字来代替。“现在大家都误以为是‘榔梨’这个地名,我如果不是到了‘’梨镇也不会知道这个情况。希望相关部门能想想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不要让传统丢失。”
记者致电梨镇办公室主任李德纯,她介绍镇名源于镇上的陶公庙,因为庙旁多梨树, 梨镇因此得名。陶公庙修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字也用了千年之久。“我们请专人在电脑里安装了造字软件,保证在梨镇内都使用‘’字。”李主任说,“我们尽力守住这份历史传统,07、08连续两年都向省文字委员会和长沙县政府递交了相关申请,希望普及正确的‘’字。”
记者联系上了长沙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他表示在由民政局编撰的标准行政区划图和长沙市地名委员会发布的各类地图中,一直用的是‘’梨。由于“”字形生僻,在字库里找不到的时候,有时候会用“榔”来代替。他提醒,如果相关部门打不出“”字,可以通过造字程序,打出生僻字。
■记者 吕菊兰 实习生 罗佳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