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河南省沁阳市人民法院25日分别公开开庭审理了两起涉“瘦肉精”刑事案件,以犯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玩忽职守罪,当庭分别依法对8名被告人作出一审判决有期徒刑至死缓。与此同时,岳阳市公安机关经过两个多月的侦查,查清全国首例瘦肉精新品种——苯乙醇胺A的来源。犯罪嫌疑人全部得到控制,涉案8人中,7人被逮捕,浙江大学教授邹某被刑事拘留。(本报今日A18版)
声势浩大、穷追猛打瘦肉精的战斗正在进行中,瘦肉精新品种——苯乙醇胺A却已“继往开来”,这一现象使人震撼。几乎集举国之力围剿瘦肉精,两起涉瘦肉精刑事案件尚在追诉中,可现实状况是:瘦肉精新品种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了销售网络,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竟然是名牌大学教授。如果不是岳阳警方及时发现,这场全国性的“打瘦”战争差点流产。
综观这一系列事件,既有喜又有忧。
喜的是,焦作市中院、沁阳市法院的一审判决,首次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纳入惩治食品安全犯罪中,足显司法界对涉瘦案犯罪构成及其危害性的高度认知。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听任危险后果的发生,制售、使用瘦肉精均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最高可判死刑的罪名,对震慑犯罪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一个纵容失信的环境,比失信行为本身更加可怕。假冒伪劣为什么如此猖獗?一语以蔽之:违法犯罪的成本太低。面对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乱局,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以有效制衡其私欲膨胀、铤而走险的贪念,无疑是良策。这也是国际司法界通常的做法。
忧的是,瘦肉精新品种案中,再次出现不良教授的阴影。时下的中国,专家或者教授,其地位与名声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知识精英纷纷卷入各种丑闻风波,甚至千夫所指的食品犯罪领域,着实让人痛心疾首。说直白点,瘦肉精也好,某些违禁添加剂也好,如果不是某些专家、教授的主导,它们是不可能研制出来并流向市场的。
专家、教授属于社会精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知识精英始终兼具道德楷模与学问领袖的双重身份。社会精英们的堕落,无疑表明主流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沦丧。有人认为,当前中国教育“重利轻义”的倾向与知识界的信用坍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相当的知识精英们已主动脱下道德的外衣,在扭曲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去攫取更大的利益。如果不采取刚性的措施让专家和教授的行为高尚起来,那么,食品安全乃至其他一切领域的战争,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乃至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