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门”事件正“渐入佳境”。继17日中国经济报刊协会表示协会公章被冒用后,18日“中华脊梁”活动另一主办方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守家也表示,有人冒充该研究会,伪造并发布了“中华脊梁”活动文件。而活动承办方、北京国发中科信息技术研究院称,文件是一个临时工伪造的。(本报今日C16版)
不知从何时开始,“临时工”成了新时代下“替罪羊”的新表述。听过见过多次“临时工”制造“麻烦”之后,“中华脊梁”也步入后尘,成了万恶的“临时工”愚弄民众的低劣手段。不过18日有一则消息,称网友曝光的红头文件上显示的主办方之一、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相关负责人承认,活动要收取参会者9800元费用,但该费用为会务、食宿等费用,并非拿奖费。但到了承办方这里红头文件却是临时工伪造的。主办方与承办方的回应“打架”,只能让公众更加相信一个事实——“中华脊梁”是个没“脊梁”的评奖。
首先,“中华脊梁”评选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就在于“脊梁”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特殊的意义。也因为如此,“脊梁”评选应该由权威部门发起,全社会参与,而不是谁想评就评。而现在,两个行业性民间团体,加上一个听上去像皮包公司的单位,就自说自话地干上了,而且一出手就闹出天大的笑话,这不证明评奖没“脊梁”吗?
其次,“脊梁”一词寓意刚正不屈,也有敢于担当的意思。可是“中华脊梁”的承办方面对质疑,却是一句“临时工伪造文件”来打发公众,试问这样的承办方可有一点“脊梁”?再说了,哪个临时工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拿到一个机构的重要印章来伪造文件,还把这个文件昭告天下,胆量也太大了点吧?不论这个“临时工”是真是假,都令人无比惊诧——若为真,则说明主办、承办机构的管理大有问题;若为假,则说明“中华脊梁”实际上就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闹剧。当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十有八九“临时工”是假的。
而从另一个层面看,其实“临时工”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临时工”就是“中华脊梁”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众多为这个奖而奔走宣传、联络的人,不过他们却是冒牌的“临时工”。道理很简单,全国公众或者中华文化圈的所有人,没有谁去授权这个“脊梁”奖的评选。可以说,“脊梁”本就是“临时工”评选的“临时奖”。
既然“临时工”总是被拿来问罪的,那么,就先拿这一批“临时工”开刀吧!
■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