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速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速读

第A3版
问题食品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遏制催熟剂的制度早该“催熟”
吴晓华

    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的蔬菜,各地菜场并不少见。这些蔬菜不少是在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提前上市,摆上百姓餐桌的。令人担忧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详见本报今日A03版)

    食品添加剂已经使中国老百姓闻“剂”色变。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对它们肯定是非常陌生的;就连具备相当专业知识的人,面对为数众多的食品添加剂,也只能徒唤寡闻。比如人们一日三餐离不了的蔬菜,竟不是自然生长的产物,而是使用催熟技术的结果。据调查,用5元钱催熟剂,一亩地可多赚3000元。多么诱人的利润!然而,剂量的控制、最大残留限量检测指标,对于相关监管部门来说,却是个未知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无公害蔬菜”的检测体系当中,没有“催熟剂”的相关检测指标,因此无法判断植物激素的使用是否过量。

    专家指出,当前使用乙烯利的蔬果很多,如西瓜。而根据目前的国家标准,西瓜使用乙烯利,从检测上看无标可循,其安全性也就不确定。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使用则是许多利益的驱动。说起催熟剂之类,大家都知道其不当使用带来的危害,但没有专家或者相关部门从食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引起重视。

    据记者在山东、安徽一些农资市场的调查,几乎每家门店都出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店主们反映销路很好。一位店主说:“谁家大棚不用这个?几乎是100%用!”5元一包的催熟剂,价格确实“厚道”,但菜田动辄以千万亩计算,不管是商家还是菜农,其赢利十分可观。可以说,催熟剂“拯救”了制造商、流通商与菜农,可谁来拯救广大的老百姓?

    有消息称,对于常用的2000余种食品添加剂,我国有检验标准的只占四成。国标的内外有别,及部分国标内容长期原地踏步,早已使民众愤怒。可愤怒有什么用?比如,牛奶标准偏低遭人质疑,业内专家就说,“如果按国际标准,七成奶农将杀牛”。相关部门似乎是无所适从。当食品危机在长期的累积中爆发,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至冰点,我国庞大而貌似健全的监管系统,“行动迅速”的外表下,疲于应付的尴尬本质就显露无遗。“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即是收费”,曾经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形象写照,这一现象至今未彻底得到改观。缘于此理念而衍生的“相关部门”,工作滞后亦在情理之中。

    民以食为天。吃得放心,是民众最基本的愿望。“相关部门”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来!■吴晓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速读
   第A3版: 问题食品
   第A4版: 冒牌洋货
   第A5版:突发事件
   第A6版:广告
   第A7版:看报捉贼
   第A8版:都市·公共
   第A9版:都市·公共
   第A10版:都市·公共
   第A11版: 热线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长沙市井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帮手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湖南新闻
   第A19版:中国·重点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中国·文摘
   第A22版: 世界·视点
   第A23版:世界·万象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 文娱·看台
   第A27版:文娱·看点
   第A28版:体育·赛道
   第A29版:体育·健乐
   第A30版:副刊·百家
   第A31版:消费
   第A32版:微博日报
   第B1版:财经
   第B2版:财经·关注
   第B3版:财经·关注
   第B4版:财经·商道
   第B5版:财经·理财
   第B6版: 财经·理财
   第B7版:财经·互动
   第B8版: 新生活·健康
遏制催熟剂的制度早该“催熟”
非常语录
山东济宁试行“先看病后付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