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本报报道了长沙市有1089支群众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城乡,演绎着生活的精彩,带来了快乐幸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奇观(详见本报7月13日A08版《千支文艺团队“火”了长沙城乡》)。这些根植于民间的文艺团队,是永不枯竭的“快乐之源”,吸引着无数长沙人踊跃参与,如痴如醉。这些充满“魔力”的团队里都有些什么样的人?今日起,本报将推出连续报道,走进这些“草根”团队,去认识这些亲切的邻里乡亲。
■记者 李琪
7月9日下午,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一群中年农妇正有模有样地跳着扇子舞。一位老太太哼着歌、手打着节拍在一旁指导。青山铺镇文化站站长杨文告诉记者,这就是村里的九娭毑和她的“九娭毑艺术团”。
九娭毑,本名彭建军,因老伴在家里排行老九,大家都称呼她为九娭毑。用九娭毑的话说,团里都是些“喂猪婆”,不过大家都是“上得了舞台下得了地”。
登上央视被要求加演
“大家可以回去了,晚上再过来吧。”下午4点,九娭毑挥挥手,示意队员排练已经结束。九娭毑说,队员们都是镇上24个不同村的农妇,平时还要照顾家里的农活,一般来说,下午4点多就要赶回去喂猪了。
“别看她们都是干惯了粗活的农妇,唱歌、跳舞一样不赖。”九娭毑很骄傲,尽管队里没有专业的表演人员,但艺术团在长沙已经小有名气。平日里,村镇、县里的大小活动都会邀请她们,舞龙、扭秧歌、合唱、打腰鼓、说快板、演小品各类形式,她们都能表演。
不仅走街串巷的表演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各类比赛的舞台上,她们同样大放异彩。2003年,央视找到了彭建军 ,邀请九娭毑艺术团参加节目录制。这下可把彭建军和队员们吓住了,在收视率这么高的节目上,万一演砸了怎么办?
为了演好节目,队员们牺牲自己的时间,白天晚上加紧排练。针对当时赌博成风的现象,艺术团富有创意地编排了一出打击地下六合彩的快板表演,观众反响特别好,还被要求表演了两次。
竹筒做腰鼓,筷子当鼓棍
“刚开始,我们艺术团除了满腔热情,一无所有。”说起当时的情形,九娭毑有一点点心酸。
1996年8月,55岁的九娭毑从长沙县路口镇中学文教书记的职位上退休,回到了老家天华村。回村后,她发现村里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妇女们除了干农活,就是打麻将。于是,九娭毑闪过这样一个念头——成立文艺队!
说干就干,她叫上了村里4个热心文艺活动的村民,开始给村里的妇女们上“唱歌课”和“舞蹈课”,从扭秧歌开始。
一上课可把九娭毑给惹急了。“一个简单的十字步,教了几个下午都学不会,一台秧歌表演扭得乱七八糟。”学唱歌,更让九娭毑感到为难,农妇们对五线谱一窍不通。无奈之下,九娭毑只能用最笨最难见效的方法——反复吟唱,进行教学。
道具也是个大难题。一次腰鼓表演,队员们需要腰鼓练习,没钱租借,一位木匠师傅急中生智,砍下几棵竹子,把竹筒刨成腰鼓形状,用筷子代替鼓棍,两端打上眼用绳子穿起来。
“木匠师傅的手艺很不错,做出来也像那么回事,但这个只能是在集体排练时用。”排练完后竹筒要归公,队员回家就拿瓷茶缸和筷子练。
村里有了文化氛围,麻将打得少了
“以前干完活,就凑成一桌打麻将,没意思。”艺术团的副队长杨利美深有体会,由于家人都在长沙市区上班,每天忙完农活后,她只能玩麻将打发时间。
今年70岁的杨子群一辈子没沾过胭脂水粉,艺术团成立以后,她在家人的鼓动下加入了进来。“没想到我一把年纪了,还能上台表演,还能化化妆,年轻了很多。”
艺术团不仅改变了农妇们的生活,对于整个村镇来说,日子也有了新的色彩。“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文艺活动,村里有了农家书屋,还新修了刘少奇蹲点考察纪念馆,开始有了点文化氛围。”九娭毑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