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花儿开遍三湘大地的季节,韶山的红杜鹃正怒放。“红色追寻”的记者踏上韶山这片热土,探寻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穿梭在80多年的时光里,感悟今昔一脉相承的“韶山精神”。
侄儿追忆“韶山五杰”
采访车停在韶山时,一位86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出现。
这位老人是“韶山五杰”之一李耿侯的侄子,叫李根特。李耿侯牺牲时,他只有2岁多。
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读过10年书的李耿侯利用任教的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组织农民运动,成为农运组织领导者之一。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韶山总支委员、中共湘潭韶山特别区委组织委员、湘潭韶山特别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和农民自卫军负责人等职务。
1927年“马日事变”后,韶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李耿侯奉命去长宁水口山参加工人武装起义,并随队伍上井冈山参加红军,转战湘赣边界。1928年,在井冈山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9岁。
虽然对伯伯没有什么印象,但李耿侯仍然是李根特的骄傲。他把李耿侯和自己父亲李贡侯的照片高高挂在客厅墙壁上。“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我们要感谢伯伯、父亲这样的英雄流血流汗,为我们打下了江山。”李根特的父亲李贡侯也是一名烈士,1928年9月随红军大队由桂东返宁冈时,在崇义牺牲。
“韶山五杰”除李耿侯外,还有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他们组织领导韶山特别支部走向成熟,被捕后慷慨就义。
“无论多富,韶山精神不能丢”
韶山村党总支的前身,便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毛雨时是第24任书记,至今,他已当了12年的村主任、15年的书记。“无论生活怎样富裕,韶山精神不能丢。”毛雨时说。
2009年到韶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朱乐,对韶山精神有两层感悟:一是奋斗的精神。韶山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和缩影,勤奋是韶山人民的烙印;二是奉献的精神。韶山人民朴实中蕴含着博大的奉献精神,毛主席和韶山诸多英雄烈士就是这种精神杰出的代表。2009年,朱乐分配到韶山村,担任村总支书助理兼团总支书记职务。
现在韶山村人均收入11800元,平均存款每户达2万元,全村有45辆小轿车,90%以上的农户建了小洋楼。韶山村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负责,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象,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享有300到500元不等的养老金。
红色故事
86岁“爱情树”
是毛泽东杨开慧合种
1925年农历正月十四,毛泽东从上海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韶山。走在泥泞的小道上,身后跟着怀抱次子岸青的杨开慧和三岁的长子毛岸英。
这位韶山的儿子此次回韶山,不是来走亲访友,而是要在韶山这块土地上点燃农民革命的烈火,使韶山的乡亲们在烈火中获得新生。
李根特老人告诉我们,在韶山乡韶北村废弃的李家祠堂院落里,两棵桂花树见证了毛主席和杨开慧伟大的爱情和携手在韶山传播革命火种的过程,也见证了毛泽东亲手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传奇经历。
在韶北村村支书庞立民引路下,我们来到了这个见证爱情的院落。庞立民指着院里的两棵桂花树说:“这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在1925年3月回到韶山后共同种下的。当年,他们就在祠堂里开办农民夜校,教导农民读书写字,传承革命理想。”
当年的两棵小树苗,如今已成大树。两棵树的树根距离丈余远,两个树干朝着彼此向上生长。茂密的枝叶空中相连,彷佛相拥低语。远远望去,树冠的连接处,画出一颗心状。精心聆听,仿佛传出心跳的节奏。
“两年前,有个外地商人想出40万买下这两棵树。我们不卖!”庞立民说,这两棵桂花树,不仅见证了一段美丽爱情,如今更成为韶山人民的精神地标,是无价之宝。庞立民还告诉我们,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建设成为一个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用另外一种方式,将韶山精神更好地代代相传。
■本版撰稿 记者 胡抒雯
记者手记
我爱韶山红杜鹃
采访组一行12人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进献花篮,走近毛主席铜像,我心中肃然起敬。
80多年前,韶山特别支部及其领导下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为革命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先后有83位英烈倒在革命的征途上。韶山共产党人以壮烈情怀,书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战斗史、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四周是满目的红杜鹃,我脑海中浮现《我爱韶山的红杜鹃》的诗篇,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战争年代以韶山党支部为核心凝成的韶山精神的高度概括。如今“韶山精神”已有了新的诠释。从李根特、韶山村村支书毛雨时和大学生村官朱乐身上,我看到了韶山人的热情、善良和执著,也感受到了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韶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