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红色追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F1版
封面

第F2版
广告

第F3版
法庭笔记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1年05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党先声”从古朴农舍传出
本版撰文 记者 彭可心

■制图/杨诚

毛泽东

蔡和森

蔡和森故居

菜地旧址,现在依然是菜园。

新民学会史学陈列馆。

   他们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等组织了五四时期著名的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他们开会讨论通过了毛泽东为主起草的会章,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学会成立后,创办了《湘江评论》,由毛泽东任主编。 

    1920年上半年,蔡和森、向警予等在法国成立了新民学会支会。散居法国各地的13名新民学会会员于1920年7月举行了为期5天的蒙达尼会议,讨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宗旨的问题。

    1921年1月1日至3日,毛泽东在长沙主持新民学会新年会议,讨论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共同目的,把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引上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道路。

    1920年11月底至12月初,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终于在新民学会的基础上诞生了。1921年3月,新民学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自然停止活动。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长沙市溁湾镇新民路。踏入悬挂着“沩痴寄庐”门匾的木门,一片葱茏绿木掩映的“蔡和森故居”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忆起那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光。

    那是他们弯腰种菜的身影

    新民学会旧址占地约175平方米,坐北朝南,竹木结构,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屋外有竹篱院墙,前有槽门、水井。南边还有十几垄菜地,当年毛泽东、蔡和森都曾在此施过肥、种过菜。

    讲解员丁丹丹告诉我们,为了真切还原故居原貌,故居管理人员仍然坚持种菜,直到现在菜地也没有荒芜。时值初夏,白菜、苋菜等蔬菜绿得亲切、绿得素朴,这绿仿佛是从90年前蔓延至今,依稀还能看到毛泽东、蔡和森弯腰种菜的身影。

    走进蔡和森故居,堂屋里的桌上,一只碗轻盖在水罐上;厨房里,有蔡母葛健豪曾做饭的灶台,两口大锅,墙边的大水缸仍装满了水;工作间的一面墙上挂着筛子,一面墙上挂着蓑衣;卧室里床上的被褥整洁地叠放着。

    旧址管理处郑辉雄书记说,重建时,为了更好地还原旧址旧貌,他们拿着做好的蔡和森故居模型去了北京,找到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和外甥女刘昂。她们努力根据记忆还原当年蔡和森故居的模样,才有了今天真实生动的蔡和森故居。

    原新民学会旧址管理处主任赵丛玉,回忆了1984年旧址重建的过程。

    当时省文物局拨款60万用于征地和建房,为了保证所征收的7亩多用地就是当年新民学会所在地,赵丛玉找到周家台子的周公墓,确保方位在周公墓旁边;还找到不少当地农民,集合一起回忆新民学会所在位置。

    那本让进步青年欢呼的油印本

    在新民学会旧址,我们能隔着展柜的玻璃,看到《湘江评论》的油印本。

    1919年,“五四”运动在全国爆发,新民学会积极响应,在随后的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改选中,从会长彭璜到所有的干事,都是新民学会会员。7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一篇《民众的大联合》,让进步青年欢呼,让当权者害怕,杂志一时“纸贵”,第二期起就卖到5000份,被张敬尧视为“邪说”,出到第五期就被查封。

    杂志被查封了,毛泽东看到的是“舆论”的巨大影响力。他马上又从友人的手中接办了《新湖南》,批评社会,改造思想的笔锋更加犀利。

    新民学会,前后近4年,在东西方二条战线上,同时为中国的前途奋斗着。78个会员中,先后有37人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新民学会,现在只留下一个静静的庭院,让人浮想。先驱者们当年出入这个院子时,他们是否想过100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如今的新民学会旧址,除每周一闭馆外,其余时间都免费向市民开放。时至今日,新民学会旧址仍然对青少年一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红色故事

    伟人背后的“传奇女子”

    新民学会旧址每到开馆日,市民、学生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聆听讲解,亲身感受这段历史。讲解员丁丹丹说,市民参观后最受感动的有两点:一是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真挚的感情,二是蔡和森母亲葛健豪高尚的人格魅力。

    1919年,毛母文七妹患淋巴腺炎,当时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家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由于其它病症并发,毛母还是离开了人世,终年53岁。毛泽东万分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副挽联。《祭母文》中:“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迩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当时照顾文七妹的便是葛健豪,这位伟大的母亲始终支持儿子蔡和森走革命之路,一肩挑起了家务重担。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后,54岁的葛健豪同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坐了30多天船赴法勤工俭学,成为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传奇裹脚女子。在法国,她和向警予卖刺绣赚钱维持生活,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法语。

    “蔡和森等在前面干革命,在后方支撑他们的就是葛健豪、蔡畅、向警予这些女人们。”丁丹丹饶有感慨地说,“很多人只知道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这背后的故事很少有人知晓。”

    记者手记

    新民之路没有终点

    站在竹篱环绕、香樟耸立的新民学会旧址,恍惚间,市声远去,微风从树梢绕过,错落一地阳光,我感觉自己正唐突造访一座主人出门在外的老院子,他们的眼睛正在高高的天空注视着我这个稚嫩的访客。

    在陈列馆,我看到虽然只出版了四期、却名动天下的《湘江评论》;看到新民学会成立时的毛泽东、蔡和森等13名会员的浮雕像。这群热血青年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愿望,抱着“明德新民”的初衷走到一起开辟新天地。虽然新民学会只存在了3年,但它作为建党先声,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所谓“新民”,从小里讲,是提升人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是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也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曲折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毛泽东、蔡和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我辈后人,也应砥砺意志,坚定前行。■本版撰文 记者 彭可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F1版:封面
   第F2版:广告
   第F3版: 法庭笔记
   第F4版:广告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速读
   第A3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A4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A5版:广告
   第A6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A7版:广告
   第A8版:红色追寻
   第A9版:广告
   第A10版:都市·公共
   第A11版:都市·公共
   第A12版:热线新闻
   第A13版: 湖南新闻
   第A14版: 黄页
   第A15版:中国·重点
   第A16版: 中国·文摘
   第A17版:世界新闻
   第A18版:华声军事
   第A19版:体育·赛道
   第A20版: 文娱·看点
   第B1版:财经
   第B2版:财经·综合
   第B3版:广告
   第B4版:“四化两型”开新局
   第B6版: 财经·专题
   第B7版: 财经·互动
   第B8版:财经·理财
   第C1版:广告
   第C2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3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4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5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6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7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8版:实惠购车 尽在5月
   第C9版:楼市周刊
   第C10版: 楼市·论见
   第C11版:楼市·纵深
   第C12版:楼市·置业
   第C13版:广告
   第C14版:副刊·情感
   第C15版: 资讯超市
   第C16版:广告
   第T1版:5·17世界电信日特刊
   第T2版:最爱3G
   第T3版:最爱3G
   第T4版:最爱3G
   第T6版:最爱3G
   第T7版:最爱3G
   第T8版:最爱3G
“建党先声”从古朴农舍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