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土部开会部署清查增减挂钩试点整治工作,通过自查清理、检查纠正、抽查等方式,处理农民因为此政策“被上楼”的问题。
2008年,国土部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规定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被称作“增减挂钩”。目的是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确保我国耕地红线。
理论上说,这是个两全的办法:既照顾到各地经济发展的用地需要,又确保国家耕地红线不被突破,能继续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但这个“总体形势和方向正确的”办法,一旦放权到了地方就容易被“歪嘴和尚念错了经”。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纷纷打起了农民宅基地的主意,发生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情况。农民“被上楼”,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制造出了新的社会矛盾,也为“增减挂钩”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带来了阻力。
而那些尝到了“甜头”的地方政府,却以为由此找到了政策的突破口,一发不可收。国土部通过调研发现:为了片面追求土地级差收益,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超范围、擅自扩大周转指标规模、循环使用周转指标、强拆强建等违法违规情形在各地都有出现。继续下去,不仅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国家耕地红线也无法维系。
据国土局有关人士透露,通过增减挂钩,大约有2700万亩的农村建设用地,将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当中。按照试点要求,周转指标必须“三年归还”,但在实践中,到2009年底,第一批试点仅拆旧复垦5.58万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80%。显然,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修正偏差与错误,一旦试点推广到全国,会使“增减挂钩”政策设定的预期目标完全落空,甚至造成无法逆转的灾难性后果。
春耕在即,国土部部署清查增减挂钩试点整治工作十分必要。此次清查,不仅涵盖了2006年以来各地开展的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还囊括了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的建设用地置换等情况。及时全面的清查整理必将有效遏制地方政府“钻政策空子,玩数字游戏”的狂躁势头,也是将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防止“增减挂钩”办法被歪用、滥用的有力措施。
只有正本清源,有力监察监督,才能保证善政得以善用。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抛开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回到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上来,才能上下相孚,政通人和。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