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又一次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85%的人买不起房,买一套房要9年不吃不喝,35个大中城市房价存在30%泡沫。对社科院的这组爆炸性数据,网友纷纷以“终于看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数据”来褒奖。不过接下来,某些部门也许会以我们惯见的眼望着天花板的姿势与口吻造句:“目前房价稳定,老百姓没有那么惨,房市泡沫没有那么严重。”然后,也许会是社科院的又一次道歉。
这样的事例不少。每每第三方机构发布关于国计民生的数据,某些部门都会出来辩解与否定,就如每每官方发布民生数据总要遭到公众臧否一样。对某些部门而言,否定第三方数据与公众感受很容易,难的是如何挽救公众的数据信任危机,这就是如何弥补官方数据与公众体温、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数据鸿沟”。
尤要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每次官方数据与公众感受之间的差距总是这么大,这些差距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好的改进办法?官方权威不是与生俱来且不可消解的。其权威与公信力应来自于自身的积极作为,而不是自己的权力与威压。对像社科院这样的第三方机构甚至个人发布的一些数据,官方的第一反应不应是否认,而是要考虑其合理性与合情性。不能因它与官方数据有出入,冒犯了自己的权威,就以权压人轻易地否定它。因为,发布与阐释数据不再是官方的专利。
而第三方机构要建立公信力,端赖于以下两点:数据的产生是否严谨可靠,是否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检验;严肃认真的数据能否不屈服于权势与高压。我们既怕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哗众取宠之意的数据,又怕密室勾兑、统一口径、丧失自己学术良心与独立品格的数据。今天,我们还无法确认社科院上次为CPI 数据道歉是何原因,但我们真的希望,这一次,社科院的数据是经得起考验的,而且它不畏不惧——不屈服于任何压力,不收回,不修改,不会再次说:我错了。
社科院,你千万别让我们再次失望啊。如果连你这样的第三方都倒下了,就像那首歌唱的,“你让我还能相信谁”?
■本报财经评论员 刘晗